(續前)閩東建築除了獨一無二的巨大封火牆特色,沿海部分地區因防禦盜賊需求與颱風因素,民居窗戶開口小;另外因氣候潮濕避免地面層濕氣,及順應山坡地腹地小勢,量體呈直式長方形的量體(兩層樓)。與多數中國傳統建築的橫向水平長方形量體比例,大相逕庭。
馬祖又因移民歷史、地形腹地、天候、戰略等因素,漁村濱海依山而建,以直立長方形量體的聚落建築特色,更被運用得淋漓盡致。無獨有偶地,先民這種因地制宜的用地智慧,正巧與地中海一些山城漁港「撞臉」啊!
很難說馬祖的民居式樣(或是福州沿海)是否曾受到西化影響?!因為從過去漢人沙文主義的史觀中,即使文化上曾受「野蠻紅毛」影響,應該也不被正史記載。(也不能承認啊!哈!)但是我確認無論住在哪個大洲的人類都一樣聰明、知變通,東西方祖先的智慧是一樣的。
地中海某些岩岸地形的漁港城市,面對同樣的海岸地形陡峻、腹地小、天候、防盜戰略等類似因素,因此也以類似比例來組構山城建築地景。同時,磚石材料比較易取得,具耐候持久性,故地中海地區與馬祖住宅也多為磚石構造,馬賽與馬祖的英雄所見略同。
比對一下塞尚筆下的馬賽港,與芹壁村的傳統聚落,教主個人覺得,塞尚畫面空間中濃烈的地景建築味,混雜著「馬賽魚湯」與「馬祖淡菜湯」的味覺與視覺的滋味!
站在馬祖看到錯落有致、具建築味地景的空間架構,讓我不斷想起塞尚的《馬賽港灣》、故鄉《聖維多利亞山》的鄉村住宅景色。
一八八○年代,塞尚回到位在南法普羅旺斯的故鄉-艾克斯,開始運用他成熟時期的畫風,他的立體構圖來解析故鄉的影像記憶,描繪聖維克多山、南法鄉村風景與馬賽港。
塞尚的後印象派立體構圖,認為人眼看東西好像看電影般,視線焦點會一直改變。就像現在的攝影技術一樣,以360度環繞瞭解真實世界,絕非如照片般的定格。他發現傳統的單點透視畫法,根本不可能真實呈現三度空間,因為畫家只要稍微向左或向右移動,便會改變視野與構圖。
他認為將自然物體與地景還原為圓錐、球體、圓柱,最容易捕捉自然的結構特質,更適合他用多重視點繪畫方式,在2D的畫面中呈現3D動態時空的現實世界原貌。
南法普羅旺斯最常見的地貌與建築,色彩與光影,是塞尚最好的模特兒。從《聖維多利亞山》,可看到山與鄉村田園景色,以幾何圖形與平面加以簡化解構,再組合成原始自然形體。
站在津沙聚落的海灣旁,抬頭欣賞蜿蜒有致的石頭台階,我彷彿看到塞尚《瑪莉亞住宅與黑堡一隅》的建築地景與天空。長方塊體建築、斜面屋頂、小口開窗,赭黃的岩石地景中夾雜著濃綠帶黃的乾燥綠意,海岸豔陽下的天空,塞尚看到這個畫面應該也很有fu! 塞尚的畫面空間真有濃烈的馬祖味!
塞尚是建築人最喜歡的現代畫家之一!因為他的立體幾何現代性,開啟了現代藝術之窗,寫下後來立體主義、現代藝術的故事。這也引領現代建築拋開古典,進入一條新的抽象建築路線。身在現代的我們,每天生活使用、住的現代建築空間,都是受惠於他當初的啟發。
塞尚地景式建築的畫作風味,捕捉了馬賽港與南法蔚藍豔陽下的神韻,有種巴哈音樂的理性韻律,及潛藏在凝固的靜默空氣裡欲掙脫平靜的活力節奏,他用的濃烈色彩,洩漏了他隱藏在沉默寡言個性背後的澎湃情感。
我在馬祖聚落靜謐恬靜的氛圍,也感受到這股澎湃情緒。台灣海峽與地中海漁村「魚湯對淡菜湯」的地景建築相對論,真讓我有種「塞尚上身」的「起乩感」!(完)
我在馬祖遇見塞尚筆下的C?t? d'Azur? 蔚藍海岸(2016年7月14日)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網路& 胡琮淨與友人攝影
專題報告/【在馬祖遇見塞尚】馬賽(法國)與馬祖的立體派美學相對論 文/胡琮淨
- 2016-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