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氏長吻白蠟蟬」 地區首筆觀察紀錄

  • 2025-08-11
渡邊氏長吻白蠟蟬的吻端突出,像提著一盞燈籠,因此又稱燈籠蟲或提燈蟲。(圖:王建華提供)

渡邊氏長吻白蠟蟬的吻端突出,像提著一盞燈籠,因此又稱燈籠蟲或提燈蟲。(圖:王建華提供)

 【記者王致潔報導】近日有民眾於仁愛國小晨跑時,發現一隻停在樹幹上的「渡邊氏長吻白蠟蟬」(學名Pyrops watanabei),這可能是馬祖地區的首筆觀察紀錄。渡邊氏長吻白蠟蟬為台灣本島原生的蠟蟬科成員,近年因台灣植物被引植到馬祖,不少原先不屬於本地的昆蟲物種逐漸出現。

 成蟲全身覆有白色蠟粉,翅面布滿黑色與褐色斑點,體長約4.5至8公分。牠最明顯的特徵是頭部前端有條橙黃色的長棒狀突出物,末端為球狀,造型宛如提燈或燈籠,因此俗稱提燈蟲或燈籠蟲。

 牠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中低海拔山區,常見於烏桕或白桕等植物枝幹上,以樹液為食。成蟲出現季節一般自每年春末至初秋,約為5月至8月之間。

 牠曾被列為台灣保育類昆蟲之一,民國98年因數量逐漸穩定,自保育名單中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