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家的廚房有一口柴燒大灶,早年家中煮飯、炒菜、燒開水全靠它,至今仍是烹煮年菜的好爐灶。
婆婆自小送養,養女的歲月造就她堅毅耐苦的個性,公婆早逝,家無恆產;孩子年幼時,為了家計,她忍受分離之苦,跟著辦桌的總舖師南征北討四處為人辦流水席,經年累月積攢一身好廚藝。
為了有安定的生活,婆婆決定不再離鄉背井,開始在廟口擺攤賣傳統式的早餐,包子、豆槳,還有肉粽、米糕、肉羹、豬血湯、大骨湯、海鮮麵,平日生活圍繞著製作這些餐點忙得團團轉,但婆婆依舊不得閒,每逢年節必製作應景食品販賣,端午節是肉粽,過年當然就是年糕、蘿蔔糕。
不忍年邁的婆婆過於辛勞,婚後在外工作的大伯決定回家幫忙,不但成了早餐攤的掌舵,包肉粽、炒粽米也成為婆婆認證唯一及格的傳承者,蘿蔔糕亦是。
古早味柴燒蘿蔔糕製作步驟繁瑣,在來米先浸泡一晚,隔日一早再用機器打成米槳,豬肉先入鍋用紅蔥頭和蝦米炒香,再將刨成絲的白蘿蔔和少許的地瓜粉,一同倒入米槳桶中攪拌均勻,之後再倒入已鋪上粿巾的蒸籠中,偌大的蒸籠需得由兩個大男人共同合作才能抬起放置灶鍋上,之後的添水、添柴火,每個步驟判斷都是經驗累積而來,丁點馬虎不得,待蘿蔔糕快熟成前,還得用筷子試試糕體的黏度,方能決定起鍋與否。
大伯是婆婆的好幫手,也是廚藝的傳承者,儘管大伯當上村長後,不想讓婆婆太辛勞,早餐攤已結束營業,但只要村人送來成堆的白蘿蔔,母子有志一同,不管年節與否,立刻動手做起柴燒蘿蔔糕,不做則已,一開始動灶,便是二、三天不停歇,第一鍋蒸籠起鍋後,先分半籠給子孫眾多的大姑、舅舅、阿姨、常往來的親戚皆在第一批的名單內,接下來婆婆心中的贈送名單,都是平日送魚、送菜的村人,婆婆注重禮尚往來,每每蒸蘿蔔糕,都是一趟回饋之旅,儘管年近九十,瘦小身軀佝僂挺不直,心中惦念的皆是「食人一口,報人一斗」。
子傳母志,「阿媽牌蘿蔔糕」如今傳承為「村長牌蘿蔔糕」,不只傳承廚藝,還傳承蘿蔔糕裡蘊涵的人生道理。
柴燒蘿蔔糕/王美慧
- 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