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秋月/南竿報導】聚落保存從大浦重新再出發!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保存組薛琴教授帶領一群研究生,上週分批在大浦聚落進行詳細的建築與空間調查測繪,並訪視當地居民,希望為今後大浦聚落保存與修復提供一些參考規範,讓後續有意願做聚落保存再利用的建築團隊有所遵循,以保護傳統聚落建築風貌。
過去幾年來大浦、福正、芹壁及津沙在公部門補助下,並且規定須用「一級修繕」方式,以傳統的形式、色彩、材料、工法等四大原則,進行「原貌修復」,但幾年下來因為欠缺較細緻的設計規範,規劃師又缺乏對傳統建築的認知,於是新修的歷史建築已經開始出現一些不協調的新風貌、新屋頂、新階梯式樣。因此在傳統聚落保存的大方向上,公部門認為應該做一些重新思考。
大浦是文化建設委員會所認定的台灣世界遺產的重要潛力點,至今依舊保留著許多自然風貌與人文歷史景觀的傳統歲月痕跡。為了保護原始聚落的真實性及完整性,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保存組,在薛琴教授指導下,帶領一群研究助理和研究生一行共十四人,於本月一日到七日利用校外學習及輔導週的機會,分批在大浦聚落進行詳細的建築與空間調查與測繪,並訪視當地居民,希望為今後大浦聚落保存與修復提供一些參考規範,讓後續有意願做聚落保存再利用的建築團隊有所遵循,以保護傳統聚落建築風貌。
聚落保存活用必須進行基礎調查,作為活用的出發點—最好的活用方式,就是最能發揮歷史建築空間特色的方式。希望這次薛教授的團隊能為大浦聚落歷史建築空間特色,透過基礎調查對歷史建築的風貌、工法、材料、社會背景,使用情形等作詳盡的了解,而由此引發出許多活用方式的靈感或規矩,使聚落文化資產活用顯現出因應地方風土的方式,展現自己不同的地方特色,才不至流於千篇一律的外觀或原始風貌失真的現象。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師生大浦聚落調查測繪
- 2012-04-08

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文化資產保存組薛琴教授帶領一群研究生,上週分批在大浦聚落進行詳細的建築與空間調查測繪,並訪視當地居民,希望為大浦聚落保存與修復提供一些參考規範,以保護傳統聚落建築風貌。(圖:文化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