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鼠疫(黑死病)/馬祖軍醫院醫師 東嘉生

  • 2005-03-11
 本院於去年十一月間曾接獲莒光醫院轉診過來一名案例,該院醫師在病患未到達前曾先以電話聯絡本院告知病患之大略情況。大約是描述:患者高燒不退兩天,回溯其病史,發現病患在發燒兩天前曾因清掃工作意外遭老鼠咬傷手部造成一處開放性傷口。接獲電話通報後,本院便嚴陣以待,在病患到達後醫師全副武裝口罩手套上陣進行了詳細的問診與身體檢查,幸好在稍後證實並非老鼠容易讓人聯想到的「鼠疫」,一切只是虛驚一場,但根據法律上有關感染性疾病之通報的規定,鼠疫屬於「應該立即通報」之第一類傳染病,是最緊急的傳染性疾病之一,是以雖然在民國三十九年之後台灣即已沒有鼠疫之案例通報,但因我們馬祖四鄉五島隸屬與大陸地區接觸頻繁之地,在政府開放小三通之後與彼岸之交通更形頻仍,是以筆者認為,再為文為諸鄉親複習若干有關鼠疫這個疾病之種種醫療衛生知識實仍有其必要性,以期對此嚴重之傳染病常保若干程度之警戒心,須知早期發現,防微杜漸,是防止傳染性疾病疫情擴大最重要的一環,相信約莫一年半以前SARS的陰影至今依然在大家的內心深處記憶猶新。
 鼠疫曾經是人類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疾病,它曾經造成之毀滅性傷亡遠超過任何一次世界大戰的死傷人數。根據史料文獻所查獲,人類世界曾有過至少三次世界性的鼠疫大流行。第一次,在西元六世紀左右,死亡人數逼近一億人之譜。第二次是十四世紀歐洲十字軍東征之時,造成單單歐洲就死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亦即歷史上有名的『黑死病』(plague,瘟疫)。第三次大流行發生在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也死了約有一千兩百萬人(此次大流行中國大陸亦受波及,光只中國東北就死了六萬餘人)。直到大約二十世紀中葉之後,因為抗生素的發展,鼠疫因而不再是絕症,更因公共衛生的發展與居住環境的改善,更阻斷了鼠疫的傳播,但頑強的鼠疫桿菌並沒有因此而絕跡,它其實還是一直在鼠類之間傳佈著,伺機便會感染人類,1996年印度爆發之鼠疫流行甚至還榮膺該年度之重大新聞之一。
 台灣地區最早有鼠疫之記載則為約當光緒22年之時,爾後,每年均有病例之紀錄,最嚴重之時年死亡人數曾高達3670人。光緒27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予日本,經日本長期努力之防疫措施後,從1918~1945年將近三十年間都不再有鼠疫之報告;直至光復初期,因社會遭逢鉅變,海港檢疫曾鬆懈停頓一時,民國35年起又開始有零星病例之報告,但從民國37年起已不再有病例。不過之後金門曾於民國39年又發生病例,迄民國42年方告絕跡。這個事實或許正可充分說明作為通商口之地暴露在傳染病之下的危險性及驗證了防疫之重要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世界迄今每年約仍有1,000∼3,000個病例。而中國大陸雖然已經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鼠疫迄今卻依然未根絕;偌大的國土境內仍不斷的有鼠疫在局部爆發與流行,根據筆者手邊的資料所顯示,2004年時大陸官方之衛生廳便曾針對大陸之鼠疫作了疫情趨勢之預測,該預測告訴我們,廣東地區「家鼠身上鼠蚤之數量」正大幅爬升至五十幾年前大陸建國之初的數量,暗示著鼠疫重新活動流行之可能性!該疫情分析也指出,鼠疫在中國大陸之流行範圍正不斷地擴大中,新的疫源地不斷被發現,老的疫源地卻也不斷死灰復燃,尤有甚者,由於動物之間含鼠疫桿菌之鼠蚤的傳播異常活躍,染上鼠疫之動物種類和數量均有逐漸增多之趨勢,造成長距離流傳的可能性也因此大增,復因都市開發使,使的城市向偏遠地區擴展,人員頻繁的流出與流入也都增加了鼠疫傳播之危險性。
 鼠疫的病源體是一種細菌,學名叫做鼠疫耶爾森氏菌(Yersinia pestis),是一種桿菌,鼠疫桿菌生活在齧齒類(如老鼠)及其跳蚤體內,含細菌的鼠跳蚤在叮咬其他動物或人類之後便將細菌傳染給動物或人,人類在處理被感染之動物時若不慎接觸含細菌之膿液時也可能因而感染此細菌。臨床上吾人依症狀將鼠疫分作腺鼠疫和肺鼠疫;腺鼠疫主要就是如前所說,經跳蚤叮咬將細菌直接傳染給人,或人類處理被感染動物時不慎接觸膿液而遭直接感染。肺鼠疫則是腺鼠疫病患在疾病末期發生「鼠疫肺炎」時「藉空氣散播含細菌之飛沫」而人對人傳布。 有些遭鼠蚤噬咬而感染鼠疫桿菌之患者也會演變成原發性肺鼠疫而可以到處散播含細菌之飛沫,因而造成嚴重之傳佈。這種傳播方式的恐怖程度簡直可媲美至今仍讓大家聞風色變的「SARS」…飛沫傳播…人對人…。
 腺鼠疫不會直接人傳人(除非接觸含細菌之膿液),肺鼠疫則在適當氣候下具有高度傳染力,過度擁擠之地區更有利於其傳播。
 感染鼠疫後最初之症狀最常見的是在「被跳蚤叮咬處附近出現淋巴節病變」,淋巴腺會紅腫壓痛,最常見是在鼠蹊附近。另外,因為屬於感染症,所以通常會發燒,接著感染範圍擴大,細菌由淋巴系統進入血液循環系統(此時患者常會感到寒顫),再隨著血流傳布而感染全身組織器官,造成諸如腦膜炎腦炎等症狀。若不幸感染到肺部,除開造成患者的肺炎外,細菌在肺部繁殖的結果更會使得患者咳出之痰或飛沫中含有鼠疫桿菌,然後再大量人與人之間傳播出去,造成一發不可收拾的疫情。須知肺鼠疫若未經適當治療,死亡率接近百分之百!這也很容易想像為何鼠疫會被歸類為傳染病防治通報系統中的第一級防制項目了。
 其實因為抗生素幾十年來發展的進步,鼠疫已不再是無藥可醫的瘟疫。但即使藥再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依然是用藥的主要原則,尤其是肺鼠疫,在病情發作8~24小時之內投藥效果會更好。但其實重點還不只如此,如前所述,腺鼠疫一但演變成肺鼠疫,就大大增加了傳染之危險性,疫情便很容易擴大開來,是以,常保警戒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遇懷疑則尋求專業人員通報之,小小的一個動作,卻絕對是面對傳染性疾病最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小三通以後,作為接觸彼岸之第一線的馬祖鄉親,在雙邊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之下,更不能掉以輕心才是。謹以此文為馬祖鄉親做一個粗略的有關鼠疫這一可怕傳染病之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