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東引反共救國軍中將指揮官王易謙21日逝世,享壽96歲。在還是實施軍政一元的戰地政務時代,王指揮官一到任就展現開明開放作風,並果斷推動中柱港深水碼頭,東、西引連堤等重大建設,開啟東引現代化的濫觴,為東引帶來空前轉變,一直深受地方鄉親的愛戴與懷念。
王易謙將軍生於民國18年10月27日,河北省易縣人,陸軍官校23期畢業,歷任師長、軍團參謀長、國防部作戰助理次長等職務,民國72年6月接任東引指揮官,76年3月卸任。民國83年退役後,定居臺中市。
《東引鄉志》記載︰民國76年3月6日上午,卸任的王易謙指揮官在地方人士簇擁下,從三義村、十二棟緩緩步行而下,沿路上,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硝煙瀰漫,離情依依;送行人群一路跟隨至南澳碼頭,當交通船駛離東引之際,漁民更出動了全鄉的船隻,尾隨交通船,繼續燃放鞭炮,直到追趕不上為止。馬祖地區有史以來,極少有軍事首長如此深得民心,讓民眾如此自發性的感恩送行。
王易謙卸任東引指揮官之後,第一次回東引是為某政黨助選,不過他是什麼事都沒做,也沒露臉,所以少有鄉親知道。第二次回東引時間是107年5月25日,當時高齡90的王指揮官與夫人,在前東引婦女會理事長曹秀萍、昔日部屬的陪同下搭船抵達東引,受到鄉長楊雲成、鄉代主席陳子驎、指揮官陳明華少將等人的熱烈歡迎。
6年前重返東引,王指揮官先後走訪東引指揮部「東昌閣」、「反共救國軍歷史文物館」、東引鄉公所及到「白馬尊王廟」、「天后宮」上香之外,還特別前往民眾公墓上香致意。王指揮官說,當年因為建設碼頭,必須將鳳凰山(南澳山)墓地遷移,對於打擾先人亡靈的措施一直感到過意不去,所以特別到民眾公墓上香,表達對亡靈的感念。
《東引鄉志》記載:王易謙在任的3年10個月,最重大的工程是中柱港深水碼頭。由於他的遠見與堅持,不惜開罪長官,決定移山填海,將東、西引連成一島,不但一舉解決兩島交通問題,更使得港區風浪平靜,輪船易於靠泊碼頭。
東引民眾的生活現代化,也在他任內大幅躍進。當馬祖各鄉民眾均無自用電話的年代,王易謙開風氣之先,為南澳民眾裝設電話,提供島內通訊,派軍中技術人員維護自動電話機房。為提升民眾居住品質,「民生國宅」開工興建;各家戶現代化的衛浴設備、抽水馬桶,也委由兵工協建,陸續普及至全鄉。在他任內,南澳夜間亮起五彩霓虹,突破了40年「燈火管制」的陋規。
王易謙首開先例,改變部隊官兵的休假時間,除星期四莒光日以外,各營每天輪流休假,並將宵禁時間延長至晚間9點,而且,開放官兵每月領取3千元以內的匯款,更進一步,他還主動派兵工協助南澳商店裝潢,協助商家現代化經營。在他任內,東引商店財源滾滾,一片榮景。
除此之外,王易謙對東引還有很多開創性的貢獻,諸如:先後開放128種民生物資自由進口、興建動物園、創辦《東引畫刊》、興建東湧水庫、設置學校電腦教室、開放優秀官兵眷屬組團參訪等等。對於鄉村建設與現代化,可說是「功在東引」。
王易謙將軍葬禮定於113年10月31日(星期四)上午在台北市懷愛館景仰樓3樓至美一廳(台北市大安區辛亥路三段330號)舉行。
前東引指揮官王易謙96歲辭世 打開戰地軍管治理視野/文:陳其敏
- 2024-10-25
王易謙將軍擔任東引指揮官期間,突破軍管守舊思想,全面開啟東引現代化建設,深受東引鄉親的愛戴與懷念。(圖:資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