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馬太效應」/陳寶明

  • 2007-08-08
 「馬太效應」是指在贏家通吃的時代,富有的人享有更多的資源,包括金錢、榮譽、地位與機會等,窮人卻變得一無所有。
 其實,在人類社會當中,有相當程度突出的現象顯示了「馬太效應」是真實的存在,而且有越來越強的趨勢。在20世紀60年代,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首次將「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歸納為「馬太效應」。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主人將要遠行到國外去,臨走之前,將三位僕人集合起來,把財產委託給他們保管,主人根據每個人的才幹,給了第一位僕人五個塔倫特(古羅馬貨幣單位)、第二位僕人兩個塔倫特、第三位僕人一個塔倫特。
 拿到五個塔倫特的僕人把它用於經商,並且賺到了五個塔倫特。
 同樣,拿到兩個塔倫特的僕人也賺到了兩個塔倫特。
 但是拿到一個塔倫特的僕人卻把主人的錢埋到土裡。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主人回來與他們結算。
 拿到五個塔倫特的僕人,帶著另外五個塔倫特來到主人面前,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五個塔倫特,請看,我又賺了五個。」
 「做得好!你是一個對一些事情充滿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很多事情。現在你去享受你的土地吧!」
 最後,拿到一個塔倫特的僕人來了,他說:「主人,我知道你想成為一個強人,收穫沒有播種的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我很害怕,於是把錢埋到了地下,看那裡,那兒埋著你的錢。」
 主人斥責他說:「又懶又缺德的人,你既然知道我想收穫沒有播種土地,收割沒有撒種的土地,那麼你就應該把錢存在銀行家那裡,讓我回來時能連本帶利地還給我。」
 然後他轉身對其他僕人說:「奪下他的一個塔倫特,交給那個賺了五個塔倫特的人。」
 「可是他已經擁有十個塔倫特了。」
 「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把它奪去。」
 其實,「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朋友多的人,會藉助頻繁的交往結交更多的朋友,而朋友少的人,則往往一直孤獨;名聲在外的人,會有更多拋頭露面的機會,因此更加出名;容貌漂亮的人,更引人注目,更有魅力,也更容易討人喜歡,因而他(她)們的機會比一般人多,有時一些機會的大門甚至是專門為他(他)們敞開;一個人受的教育越高,就越可能在高學歷的環境裡工作和生活。
 金錢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投資報酬率相同,一個本錢比別人多十倍的人,收益也多十倍;股市裡的大戶可以興風作浪,而小額投資散戶往往血本無歸;資本雄厚的企業,可以盡情使用各種行銷手段推廣自己的產品,而小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所以說,不論個人發展、企業與國家的競爭中,「馬太效應」都普遍的存在。
 「馬太效應」的影響在因果分析中具有下列幾種代表性。
 「資源優勢效應」—古語說:「多財善賈,長袖善舞」。擁有的資源越多,就越有可能獲得成功,最終成為贏家。比如在股票市場上,一個人本錢越多,賺的錢也可能越多。
 什麼是資源?所謂的資源就是為做某件事情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如同一個人的財產一樣,一些資源既可以用來發展事業,又可以用來與他人交換。資源的強弱,就展現在可掌握和使用的資源多寡而定。
 擁有豐富的資源,意味著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也意味著擁有優勢的地位和更強大的潛力。
 「聚集效應」—在現實的經濟環境中,我們也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業績優秀銷售員,他的銷售就越好;一個資金充裕的公司,銀行越是想將資金給它,這就是「聚集效應」。
 企業的發展也會遵循相同的軌跡,好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形成一種「吸引力」,優渥的待遇、良好的企業文化、以及光明的願景等,這些都是吸引優秀人才的重要因素。
 相對的,那些經營效益差、管理不善的企業,就會出現人才大量流失的現象,企業也很難重振旗鼓。
 「光環效應」—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人在別人心目中有較好的形象時,他會被積極正面的光環所籠罩,從而也把其他良好的品質賦予了他,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光環效應」。
 著名學者羅伯特•西奧迪尼在他的行銷學著作《影響力》一書中指出,人們通常會下意識地把一些正面的品質加到外表漂亮的人頭上,像是聰明、善良、誠實、機智與帥氣等等。
 最近中視「星光大道」節目中的幾位年輕星光班成員,如楊宗緯等人,隨著媒體連翻炒作,節目收視率也長紅;同樣的,在經濟領域也是如此,一些知名的品牌,像是「LV」等很自然的被人們賦予了光環,從而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
 「規模效應」—在自然界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那些體型龐大的巨獸,牠們隨時都能對其他的生物產生威脅,卻很少被弱小者擊倒。
 同樣的,在經濟領域中,我們也看到大財團壟斷經濟的命脈,像美國微軟這樣的跨國企業,雖然同行恨之入骨、社會輿論也屢屢攻擊,很多人更是欲除之而後快,但微軟依然穩坐霸主的位置,號令天下、誰敢不從?微軟「拆分風波」舉世矚目,官司多年,仍無定論。
 中國時報96年7月27日A.17版社會新聞:「蓋廟賺錢」成往事:大廟搶香客,台東小廟紛倒閉。國內三大寺廟,慈濟、佛光山及中台禪寺,陸續到台東設立據點,吸走了大批信徒,加上經濟不景氣,使得台東地區的寺廟紛紛倒閉,一個多月來,有六家寺廟遭法院查封,法院說:「未來拍賣,恐不樂觀。」寺廟也受到「規模效應」的影響,知名度高的大廟,信徒愈來愈多;地方上小寺廟信徒逐漸流失,「沒有香油錢,寺廟怎麼生存?」
 大企業的「綜效」就是講「規模效應」,因為大企業統一採購,所以談判籌碼雄厚,策略靈活,故總成本下降,一般的小企業就缺乏這個優勢。
 「領先效應」—「一步領先、步步領先」是馬太效應的另一闡釋。一家公司,若在市場上早期就能提供比對手優良10%的產品,則可能得到100%的市場佔有率,即使對手後來提供了更好的產品,也很難重新佔領市場。
 企業開拓市場的關鍵,在於發現市場的機遇。在以資訊為代表的新經濟環境中,機遇對於企業的發展極為重要,強佔先機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
 市場競爭初期的客戶開發成本相當低廉,隨著競爭的加劇,對於慢一拍的競爭者來說,獲得新用戶的成本就很高,而且從競爭對手中爭奪客戶更是困難。因此,領先者擁有巨大的先發優勢。
 「鎖定效應」—什麼是鎖定效應呢?當用戶從一種品牌的技術轉移到另一種品牌的技術時,必將為這種轉移支付一定的成本,當轉移成本過高,使用者望之卻步時,使用者就處於被鎖定(套牢)的狀態。
 就像是當你必須從Windows轉向Linux作業系統時,你不得不放棄原來已經熟練使用的各種軟體,損失掉原來精心設計的各種資料庫,並花費額外時間去掌握Linux的使用技巧。因此,很多Windows系統的使用者都不會再花時間去學Linux系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