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教育中學習與成長/涂美珠

  • 2012-03-27
 杜威對教育本質提出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由此可見,生活教育是形塑個體自身基礎的無限可能,生活教育從個人出發,從每一個個體本身做起,應先重視品格的涵養,再輔以父母及師長的諄諄教誨、及身教與生活環境的薰陶,以培養個體自尊自重、自愛愛他及樂觀進取的心境。「生活教育」自古是家庭教育的重點,其目標在於從小養成孩子們規律的生活作息、衛生習慣等;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重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一種啟蒙孩子導向養身正心的途徑,讓孩子自身懂得如何盡與守自己的本份。
 由於社會經濟急遽變遷,家庭功能漸趨微弱,傳統價值規範、校園文化皆受到相當大的衝擊,使得少年兒童更感到措手不及,甚至是在近幾年出生的小孩都已體驗不到從前社會習以為常的生活態度了。處於此易動不居的E社會,E世代的孩子們的行為適應因而產生困難。現在的小孩無一不是每個家庭的寶貝,為家人圍繞的中心點,父母親無時無刻不在想要給他們最好的東西,家長對於孩子的這份愛心實在令人羨慕與擔憂。故父母後天給予的生活教育是相當重要的,希望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教育,可以落實在孩子們的身上。
 當今學校教育,偏重於知識的給予;光有知識而無道德,將帶給世界社會多麼震撼的殺傷力!我的教學重點在「生活教育」的提醒與履行,將知識轉成智與慧。心想:教育先後步驟程序,應從生活教育———衣食住行開始漸次引導。目前社會的亂象頻繁,群眾談論此現象的肇始,常歸咎於學校生活教育的執行不力,然原因並不僅止於此。所以生活教育的「行與學」應包含人一出生到無法學習為止,其內容並規劃成家庭、學校、社會三大領域。生活教育是孩子一切的基礎,得先學習懂得照顧自己、尊重別人,懂得尊重別人後,才懂得會尊重自己,如此一來才能創造更和諧的生活空間,生活教育是校園的教學重點之一。
 生活教育,即是在日常生活的應對方法的學習,通常是從父母身上學習。在日本常聽聞,「孩子是看著父母親的『背影』學習成長」,這是為人父母本著「以身作則」的榜樣,間接性的時時刻刻提醒孩子、培育孩子;在台灣,我們常常可以見到很多小孩從一歲或二歲便被送至才藝班或是學科領先班,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和教育機構呢?那是因為在台灣的父母們往往不希望自己的小孩輸在起跑線上,而且通常還講求「速成」這兩個字,也不管孩子們是否有意願,或是不在乎孩子們會因為他們的這個舉動而失去童年,他們也不認為自己該讓孩子們停下腳步休息一下;要知道,開車的時候,有時踩煞車速度反而會比較快。因此,家庭生活教育的落實,不但可以使社會問題大幅減少,更可積極地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發展。
 反觀日本的生活教育,他們是從基礎慢慢開始學起,因為他們知道一棟不會倒的高樓,它的根基往往也是需要長時間的建構,根基建得越穩固,樓層相對就蓋得越高,而且他們不會只是顧慮到學業和才藝上的學習,他們更重視孩子品德上的培養,因為他們不只要他們的孩子在未來的工作環境上能有過人的競爭力,更希望他們在未來的路上能待人有禮,和人接觸時能以禮相待。
 我認為台灣能創造出年輕的高知識份子,但他們的心理層級卻跟不上自己學業能力的提升,導致台灣的大學生往往配不上自己現有的學歷,心理上也沒有承擔外界語言攻擊的力量,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常常是危險的不穩定因子。在日本,即使是基層人員也具備著一定的實力,待人有禮,並把完成工作視為自己的使命,甚至是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曾經我在電視節目看到一個日本人在做完自己的拿手菜後,對著攝影機說:「這就是人生,而且我想做一輩子。」我想這就是兩個國家教育的不同所造就的差距吧!「敬業精神」學習面對自己的責任,成功者的人格特質不是用諄諄教誨或耳提面命所能教得出來的,最好的教導方法是透過生活教育,從體驗學習中養成。
 記得數年前學生們在台南市火車站旅遊服務中心實習,我過去探訪,恰巧那時,有一家人出來旅遊,媽媽帶著兩個小孩,其中一個約五歲小孩興高采烈地抽取各景點的導覽書物,一旁的志工人員說:「小朋友,你還看不懂,請拿一本就好。」那服務人員的話才剛停,媽媽就拉高分貝嗆說:「寶貝,沒關係,每一種都拿一本。」例如:飲水機旁的紙杯,一人一紙,但小朋友是連抽幾張,好好玩,父母也是不說一聲。我想父母的生活教育是要隨時隨處以身作則,當下即時叮嚀小朋友是非與善惡的觀念,而非一昧地縱容小孩子的隨興啊!又如:路邊停車之後,直接開門下車,沒有確定到底後方有沒有來車,這樣一個小動作,可能危及後方騎士的安全,適度的教導不僅僅是對小孩子好,也是減少對別人的困擾。
 學校生活教育的推動,需要校園所有的老師一起打造規劃經營,使能落實。生活教育一直是大家大聲呼籲、極力倡導教育的重點工作,細數起來要引導的何止一籮筐,簡直是無止盡。但是身為老師者要有一信念,即隨時隨地「以身作則」,生活教育就是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並非是輕言放棄或者總是選擇逃避,而導致教育者沒有面對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從小讓孩子學習負責,讓孩子清楚認知並且深植「只有自己負責」「一切只能靠自己」的生命價值觀,所以「負責」對我而言,才是父母師長在生活教育應該要教的重點啊!從生命的一開始就能自己建構或與他人共同締造生命主題、學習與培養專業知識、品格和文化的特質,而兒童乃是學習的主體,在現今的教育領域之中,開放型生活教育本著對生活教育的真正落實就是人性化的正向教育,透過自他互動、師生互動以及群體的多樣、生動與活潑的教育,從中學習到如何與人溝通協調。
 舉個實例來說,現在的小孩子幾乎可以統稱為」電玩生」,回到家一定要開電腦、玩PSP,雖然生活因為科技而發達,但也造就了小孩子離不開電腦的生活習慣,每天只懂得面對著沒有生命的一部機器,一切都由自己的「好惡」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動作,只挑自己看得順眼、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對於那些自己不喜歡的,只要一個動作,按一個「Delete鍵」又或者關機,就解決了。而當自己動怒時,縱使對著電腦大聲咆哮,電腦也不會有任何反應,但對於活生生的人,當你對他說了對方不想接受的「簡單」幾個字眼,對方所反應出來,就不是你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哦,可能會吃不完兜著走啊;現在的孩子因為對電腦的喜愛,加上大人為寵自己小孩而過度縱容,也忘記教導孩子如何學習與人相處,導致現今社會的小孩的性格模式不善與人溝通,也忘記要教導孩子,電腦上所呈現的一切,並非完全是真實的,也非全部都可被世俗社會所接受,有些行為在電腦的遊戲裡,是不犯法的,但是若用在現實社會上,即構成觸犯法律的,就如Facebook的開心農場裡可以偷別人的農作物,那在未經過大人正確的指導之前,孩子若在現實生活中也這樣做的話,在法律就構成犯罪了,一部機器,可以影響孩子很多,但因為少了大人的一個指導動作,將會影響孩子偏離正軌、遠離善與良知。
 當別人把禮儀生活教育做為身上的一項美德時,人們已把它納入生命的元素,若一旦失去,便不能如何正常的運轉。個體的生活教育就是要求每個學生一旦步出校園時,皆是巧奪天工之作。一個學有專精的人,必須要有良好的生活禮儀來為他作畫龍點睛之妙,才能遨遊四海,否則,他永遠是茫茫學海中的一粒細沙。因為父母與師長的這種嘮叨,那是帶有包容、接納、與對自己有所期許的叮嚀,倘若他們退居幕後,取而代之的將是現實的批判。在培養孩子的這些習慣的時候,有時真覺得禮儀是生活中的包袱,當它融在生活裡時,你也就不會覺得它是刻意的存在了。生活教育不就是在生活上一點一滴所累積而成的嗎?有人說一種好習慣的養成需重複21天,而壞習慣的養成,卻只要一次就夠了。當一旦養成了這種壞習慣後,要改掉將得花掉比養成好習慣還要再多十倍的時間才有「可能」修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