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於五月中旬舉辦校外教學活動,目的地為位居新竹北埔的麥克田園。
聽園區解說員解釋,該園區之所以取名為「麥克田園」,溯源於甘肅中原一帶因緯度高,農作物生長緩慢,是故當地農民成群組隊,沿黃河南下協助外地莊稼收割以賺取工錢;待返鄉後,本地農作物已臻熟黃,正巧趕上收成,因此當時人稱收割隊為「麥克」。聞其取名緣由,頗覺寓意深長,實乃飲水思源莫忘本之用意呀!
本校周遭社區住戶多為閩南籍,客家籍居民雖不算多,但為讓學子們多了解不同的文化風俗,才安排此次的體驗之旅,真可謂用心良苦。
園區內設有焢窯區(烤地瓜、製作土窯雞)、客家擂茶、客家米食DIY區、古農具展示區、鐵牛車體驗區、生態園區等多個景點。因為當日參觀的學生很多,主辦單位將不同年級學生分組,輪流安排了多個體驗活動,好讓學生們能實地的由做中學,體驗早年先民們所累積下來的文化智慧。
關於擂茶,學生們很感興趣,但大抵都僅聽過喝過,卻很少有人親手製作過。擂茶又名「三生湯」,相傳三國時蜀軍所創,以生茶、生薑、生米共同磨成糊狀,再用熱水澆燙攪拌後食用。看著孩子們吃力的用木杵搗著陶缽裡的乾料,動作雖生澀但興致卻相當高昂。特別是喝著辛苦做出來的香甜擂茶,個個臉上充滿了喜悅。
另外的客家米食DIY區,服務人員備妥了食料,細心的教導孩子如何製作麵龜、客家粄粉條等知名美食。當然,這些美食的製作,包含很多繁複的流程,並非如孩子們在檯面上所完成的最後一道工序如此簡單。然即使僅是粗淺的認識,但只要能激發出下一代的興趣,這對未來台灣米食的推廣,還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和助益。
至於孩子們最感興趣的活動,就是磨米漿和牛車乘坐體驗了。研磨米漿的裝置稱為石磨,式由上下兩個圓柱型石頭相疊而成,下層固定而上層可轉動。先將米水倒入上盤洞口,接著推動連接的鐵桿,沿著逆時針方向推動,則同時米漿就會順著下層溝槽流入備好的容器裡。
園區裡有兩頭黃牛,早期遊客乘坐的是由黃牛拖拉的牛車,但現今因動保意識抬頭,園區內已改由機械鐵牛車替代,但遊客還是可以和黃牛合影留念。回憶兒時我還真的坐過牛車,是和同伴在上學途中,被熟識的老農熱情搭載過一程。那行駛速度簡直如蝸行,不過如果不趕時間,純粹抱著悠哉的心情領略一番,倒也相當愜意。現在的孩子生活舒適慣了,難得讓他們見識一下古樸的農村生活,也算是開開眼界了。
此次的校外教學,現場的所見所聞,對孩子們來說是新鮮,但對我來說卻是種懷念,是一種跨越時空難以忘懷的甜美回憶。
北埔一日遊/盛宜俊
- 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