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嘉榮報導】兩隻灰面鵟鷹3月下旬魂斷馬祖東莒島,死因判斷近日出爐。解剖發現牠們身體消瘦,但未得禽流感,農藥和老鼠藥檢測也都正常,研判死因非急性中毒,推測牠們可能是從台灣渡海前往馬祖時因體力不支死亡。縣府建設局委託屏科大將兩隻鳥製成標本,藉以加強未來的生態保育宣導,愛護候鳥並保護牠們的過境棲地,讓馬祖可以成為候鳥安全的補給站。
兩隻灰面鵟鷹由大浦聚落的藍姓民眾於3月25日發現,當時牠們相依而死,照片貼上網路後引發許多關注,並有人懷疑是否中毒。建設局為求慎重,經防檢局馬祖檢疫站協助聯繫,將屍體送交屏科大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檢驗死因。
屏科大表示,兩隻鳥經由野保所助理教授陳貞志進行解剖,結果顯示兩隻鳥都是雄成鳥,體重分別為276、292公克,皆未達正常標準350至400公克,並有肺水腫和撞擊瘀血等症狀,但因屍體經海運冷凍寄送,無法進行病理切片檢查。屏科大後續將檢體送交家畜衛生試驗所進行禽流感篩檢、景博科技公司檢驗310項農藥和13項老鼠藥、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檢驗除草劑巴拉刈,結果均無異常。
鳥類生態研究室的研究助理洪孝宇表示,經查中央氣象局馬祖氣象站資料,3月23和24日馬祖天氣濕冷風大,平均風3級、最大陣風8級,且風向對從台灣前往馬祖的候鳥而言是60度逆側風(東北東),不利飛行。這兩隻鳥體型消瘦,推測在渡海前身體狀況已不佳,3月23或24日從台灣飛往馬祖時又遇上惡劣天候,可能因此體力耗盡死亡。
根據台灣猛禽研究會調查,灰面鵟鷹夏季在日本和中國東北一帶繁殖,秋冬季到東南亞渡冬,台灣是牠們遷徙的重要中繼站,每年過境數量在兩萬隻以上,並有群聚遷徙的習性。
洪孝宇表示,灰面鵟鷹每趟遷徙距離在4千公里以上,途中會面臨許多天候、棲地或人為獵捕等危機,原本就是生存的一大挑戰。這兩隻鳥死亡是否代表春天北返的路徑上低海拔森林破壞過多,讓牠們無法找到安全的夜棲地,導致渡海時體力不支,值得重視。
兩隻灰面鵟鷹3月魂斷東莒島 建設局委託屏科大製成標本
- 2016-08-24

東莒島3月下旬雙亡的灰面鵟鷹已製成標本,推測牠們可能是從台灣渡海前往馬祖時因體力不支死亡。(圖:建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