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談古,文化傳承,地方資產

  • 2004-09-15
 我們常說,家有一老猶如一寶,這句話於現代社會,固然有不同的詮釋,然而,不容置疑的是,老人家的知識和經歷是可貴的,他們所堆積的文化資產,更是無價的,耆老是活的歷史,如何把他們一生中的智慧和經歷,經由各種方式傳承下來,是地方文化界的責任。南竿津沙社區發展協會日前舉辦一項「耆老口述歷史」活動,邀請老人家講古,地區文化工作者全程紀錄,對於充實地方文化內涵,具有正面的意義與價值,我們肯定津沙協會的創意和文化界的用心,也期待類似活動不斷在各地出現,為歷史作見證。
 文化歷史是人類智慧和生活的累積,不論時代背景如何,社會怎樣變動,就文化層面而言,這些都是具有特色與價值的。例如地區曾經實施長達半個世紀戰地政務,人們缺乏自由,社會也失去活力,這是馬祖的災難。然而,這種軍管歲月也能呈現文化特質,重要的是必須把它記載或保存下來,後人自有評價,現在的問題就在缺乏記載和保存,因此可能造成地區歷史斷層現象,我們不無憂慮。正因為如此,地方有識之士,希望政府和民間在保存文物中,不要忽略過去半個世紀的軍管歲月,因為它在馬祖近代史上,居於重要地位,失去它,馬祖的歷史將是殘缺的。
 事實上,不論社會變動與否,都是史料,如果沒有記述,就會隨著時間而流失,問題是地區史料已經在流失,所以現在當務之急,就是立即著手並運用各種途徑,把它找回來,而耆老口述歷史則是重要的途徑。地區七、八十歲甚至年齡更大的老人,目前分居台灣和馬祖各地,然而他們已經凋零的差不多了,時間非常急迫。在早年知識未開的年代,這些老人受教育的機會不多,多數是文盲,可是他們生活上的點點滴滴以及事業上的起起落落,不但充實著他們的智能,也豐富了他們的經歷,是地方最有價值的文化資產。我們特別強調時效,因為這些老人的記憶力日益消退,且朝不保夕,應該及早提供他們「講話」管道與機會。
 過去的政治制度,社會動向以及生活環境,加深老人家的遭遇、體驗和記憶,尤其是他們為這塊土地以及家庭無怨無悔的付出,我們傾聽他們心聲,是關心也在尋找「真象」,我們有理由相信,以耆老們對家鄉的情懷,只要安排適當地點並給予尊重,自然會得到正面的回應,一場活動、一次見面,主辦者投入心力有限,收穫卻是豐盛的,可是這些耆老不能「久候」。
 強調以服務社區民眾,提升鄉親生活品質為主旨的社區發展協會,其工作也屬文化範疇,津沙協會能夠舉辦「耆老口述歷史」活動,有創意更有價值,重要的是,它對充實地區史料的貢獻。事實上,由社區協會推動這項工作,最為適宜,因為協會瞭解耆老動向和經歷,可收事半功倍效果,為此,我們樂見其他協會跟進,尤其是地方文化界人士的熱心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