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遊客流量大增,行程也拉到離島,最近島際間的海上交通常常出現爆滿,且一票難求。這種現象,喜的是地方旅遊人氣旺,憂的是運輸機制不合時宜;期盼在新的一年簽約時要重新思考、規劃。
今年遊客量創下新高,團體行最多一百多人,小團的也二十至四十多人,再加上自由行散客,福澳碼頭候船時,也是人車穿梭,尤以週末假日,南、北竿整點航報爭先購票,連莒光、東引有時也是「站票」,這是往年少見的情況,並顯現未來小船已不敷需求,大船入港才是旅客的最愛。
在地旅客連日投訴,有票等無船,在碼頭空等待,查詢是否有加班船,也不見回應,不少台灣遊客也是望海興嘆。
話說從頭,島際之間的海上交通的排定,可謂一波三折,業者認為委屈,地方政府也是苦水難吐,去年在南竿機場啟用後,預期南、北海上航線隨之萎縮,在又不能斷航的考量下,雙方討價還價,以每趟貼補三千九百元,票價收入歸政府所有而拍板定案,過去則是每趟一千六百元,票價歸業者收入。孰料,今年遊客驟增,南、北竿航線往返熱絡,誰得誰失,打著如意算盤者則始料未及。
目前,南、北竿海上航報週一至週五十二班,週末假日夜航一班,海運業者有五艘船,每月兩艘輪值,最大容量五十八人,最小四十人,以現今旅客流量頻繁已捉襟見肘,更何況在地的軍民乘客。有時一個團就一百多人,必須同時段加開三艘才能輸運。
據旅客反映,本月十八日下午四時半由北竿到南竿,四時十五分即到碼頭候船,因觀光客坐滿,而讓一般乘客等到五時四十分;一位旅客也反映,要坐五時十分船到北竿,因客滿而等到六時,白白浪費候船時間。
在旅客抱怨聲中,他們建議應機動加班,不論人數多寡,同時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以便捷為第一考量,而不是在乎虧損。
連江航業公司也備感困擾,並已察覺此種狀況,目前處理原則是頭、末兩班不論人數多寡均加班,以送上旅客為主,其間的班數,則以超過二十人則加開一班,否則趟趟加班,勢必虧損更鉅。為因應流量的增加,該公司在新的合約簽訂之前,將作全盤考量,一是除整點之外,加開半點的航班,等於航班班數加倍;二是要求業者購置大船,以一百人以上乘客輸運為主,搭配小船可彈性運用;三是票價收入歸業者所有,每航班以送完每一位旅客為基本要求。
再說,莒光海上交通,由政府所屬順風號行駛,在加開上彈性較大,但前陣子也曾發生一名旅客因恐搭不上而發生「跳船」事件;東引則由閩珠壹、貳號行駛,最近也因遊客超過一百七十人而不得不加開,雖然政府支出加倍,但還是得付。
凡事要看得遠,在去年南竿機場起飛,海運業者心慌,認為這條南、北海上之路從此一落千丈,初期也的確班班乘客個位數,一年後隨著空中便捷,遊客接踵而至,北竿行程也是重點,往返熱絡起來,已打破業者悲觀的看法,而此時正是應重新思考大船進港,小白船已不是領銜主角了。
遊客大增,島際交通的餅也要做大了
- 200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