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聚落 永不褪色的主角

  • 2004-09-23
地方閩東建築聚落永不褪色,明年若順利搭上國內新十大建設列車,五年五億經費,完整改造民居獨特性,不僅保存聚落獨特性的歷史軌跡,也成為最大的觀光資產。
 這個計畫的催生,緣起於具都市計畫專業背景的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一次馬祖之行,驚艷北竿芹壁山城之美,令他縈繞在心,縣長陳雪生、副縣長徐文吉在台北開會,有空檔也常相約他喝咖啡,所談盡是聚落保存長程規劃,他並計畫協助推動爭取世界襲產之地位。
 有了這份緣,地方政府也未曾停歇腳步,這三年來延續聚落保存推展計畫,雖預算有限,但仍執行四鄉五島傳統民居的塑造;同時,鼓勵推動各村社區發展協會的成立,由下而上,由最底層的力量崛起,喚起住民共識、行動,使家園改造更具效力。
 五年五億計畫的投注,其實,在去年即已醞釀,地方政府因事未成熟,不便對外宣佈,而在內部規劃前置作業上已胸有成竹,並先行展開延續性的工作,希望這個星星火花能夠發熱發光,賦予馬祖傳統民居新的生命力,為地方觀光旅遊發展注入新的活元素。
 這三年來,經由共識形成,各村社區發展協會的相繼成立,是最大的成果之一;再者,南竿津沙、莒光大埔、福正聚落改造等及一鄉一新房的計畫推動,印證走過的必會留下痕跡,這些痕跡的串連,就是五年五億計畫之前奏曲響起。
 馬祖傳統民居的保存,源起於議員曹以雄在地方大力推動「長駐馬祖、聚落保存」的觀念播種、耕耘,從牛角漁寮書齋出發,其種籽散發,已在各村發芽成長。近十年來,經由地方政府的持續執行及許多關心地方文化傳承的熱心人士、協會義工群共同參與,第一個十年有如此局面,以地方條件,著實不易;雖然這段路走來很艱辛,也飽受外界質疑、責難,也是為了好還要更好之期許。因做事總會招致批判,一路走來的人,也不必放在心上。
 地方民居建築在平面佈局、結構體系、外部造型及細部裝飾方面,在原則上與馬祖的原鄉長樂、連江一帶同出一源,但在其所呈現風貌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間環境特點,充份利用地形、地勢創造出聚落空間、建築形式的獨特性,如芹壁山城,其景色可媲美地中海。
 另外,在中國近年經濟起色,人民生活改善,對水泥樓房的追求狂烈,舊房破壞嚴重,在保存觀念淡薄下,未來閩東建築形成,反而在大陸消失殆盡。
 馬祖在未來五年,每年一億投入,保存將完整,不過,在推動保存改造之際,在參觀動線、生活機能、民宿內部品質以及旅遊服務配套設施等細部事務,仍待執行部門與社區住民多互動溝通,結合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畢其功於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