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生計、生存、生活的轉換

  • 2007-10-24
 在時代潮流、內外環境、消費結構重大改變下,馬祖民間生計、島嶼生存,以及大眾生活也隨著轉變、調整,面對未來的生計、生存、生活思考,我們亦有必要轉換,以因應變化或適應狀況。
 外島環境有所變化,來自外部大環境的變動,台灣島內有調動,或兩岸關係有異動,離島必然跟之轉動。從冷戰時期的型態,到兩岸關係和緩,站在第一線的外島,架構必定隨之鬆動,結構亦會遷動。
 以民間生計變動而言,全球經濟不景氣,台灣政治不安定因素加入,更是每下愈況,離島受到波及是無法倖免;在經歷變動後,我們的觀念、思考沒有及時、快速調整、轉換,大家反而都在觀望、等待狀態。觀望的是,在看環境還會如何變化;等待的是,奇蹟、榮景的再重現。
 奇蹟不是在等待,榮景不是在觀望,而是在自然觀念的調整,以跟上時代、環境的腳步,再來是思考的調撥,以撥動新的景象再生。
 過去,國軍廣大而固定的消費族群,等待兩個駐軍養一個民眾,傳統經營型態都有生計來源;當年公教收入不及特有行業五分之一,如今,不可同日而語,在生計不佳下,公教上班族反而成了鐵飯碗,也是就業的首選。
 生計結構改變,遊客成了當前唯一的生路,在地人消費則是主要的生意,所以,業者要思考的是經營方式的轉變,如市場脈動、消費結構、需求,以及型態、策略都需考量、規劃,而不是盲目跟進、移植,或是不做市場評估,即予投資。
 再者,經營在地生意之外,理財投資也要做新的調整,如大陸置產、存款利率、基金或是房舍、店面投資,都可以謹慎列入規劃,以增加額外、固定收入。
 以島嶼生存發展來說,除公部門擘劃地方發展,如觀光旅遊、小三通擴大化,民間的思維、行動配合也是關鍵。地方發展的走向,一般人總認為這是政府單方的事;其實,不是如此,它是一個集體創作,政府規劃、執行,民間配合、理念及共識形成,才是登上成功階梯。
 地方的天然環境,外界表稱讚,但地方旅遊的出路,不是光靠觀光部門獨力開發,需要的是民間能量,這些能量包括思維、觀念、共識建立,若是不做改變或仍然承襲舊例,馬祖揮灑空間難收事半功倍之效。
 生活觀念部份,環境、潮流在變,大家在生計、生存面臨轉變或衝擊之後,生活觀念也要改變。過去大家辛苦走過,如今子女成家、立業者,不論是在公職領域或是自營生意者,可以放手追求生活,而不必再汲汲營營或勞碌奔波,為自己後半段生涯做規劃,那才是完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