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公布的第六屆台灣景觀大賞,新竹市府從全國數百件的競爭作品中脫穎而出,六件市政建設獲獎,主辦單位表示新竹市府的城市美學治理成果獲評審團一致肯定,更獲頒增列的都市景觀治理獎項。稱羨之餘,新竹市以市長為首,邀請專家學者及府內相關單位,每週固定召開的重大建設會報,強化公共工程的討論與監督過程,不惜被質疑也要堅持到底的城市美學精神,值得馬祖多所學習。
台灣現行城市美學的問題在於慣性的行政思維框架下,上至國土空間下至社區營造,都各有相關法令,唯獨沒有任何法律效力的空間美學審議監督機制。簡而言之,執行公共工程的政府單位,只在乎每一件工程是否符合所有合法條件,尤其許多的決策權責多採技術分工,因此結果就是不管執行多少前瞻或亮點建設,最後結果就是一件件各自獨立的建設,缺乏協調性與美感。
新竹跟馬祖都是近年來被評為縣府施政滿意度五星級的縣市,今年八月份林智堅更率團來馬祖考察,學習馬祖的三個全台之最,但新竹同樣也有值得馬祖深刻思考的優點,特別是在城市美學的堅持上。林智堅從2014年上任後,身為全台最年輕的縣市首長,他並不匆忙地進行大型公共建設,反而從小的公園綠地設施改善做起,正如學者所言,城市美學的作用在於讓市民生活獲得幫助,因此各項建設至少要讓八成的民眾感到舒適跟愉悅,然而多數的縣市首長卻喜歡把重心放在要花許多錢的大型建設,這樣的政績雖然顯著但市民並不一定有感。
美或醜很難評斷,但不可否認多數民眾都喜歡看到美的事物與環境,新竹市這幾年的改變,其實很大一部分在於市長對於城市美學的堅持,每週固定召開重大建設會報,就是改變的開始,任何一件市府公共建設都必須透過這樣的討論產生,而且從市長、市政顧問到各個公共工程相關的局處首長及承辦人員都必須出席。
林智堅說建築師跟公務人員的語言與關注焦點並不相同,雙方並未有任何的信賴關係,透過工程的會報可優化行政程序,縮減文書往來,面對面溝通解決可能產生的問題,不但提高承辦人員執行工程的信心,府內單位的橫向溝通也立即完成。過去公家單位的盲點在於設計經費的提撥過低,或者只給地攤的價錢卻希望有精品的過度期望,最後往往是寫得一手好標案的劣質廠商得標,最後執行時完全做不出來,只能藉由不斷提出設計變更增加預算,品質卻依舊無法提升,妥協下完成的政府工程不甚枚舉。
例如在多數縣市只能以消波塊保護海岸,卻犧牲海灘景觀無計可施時,新竹市為讓新竹漁港轉型觀光漁港,重新把做為抵擋海浪沖刷堤防的消波塊,改用原生大石塊,製作成一層又一層的石梯,從高空中俯瞰有如美麗的魚鱗,這個被稱為「魚鱗天梯」的景點爆紅,還成為IG打卡熱點。
新竹市其他獲獎的公共建設還包括幸福廣場在「街區景觀改造及街道家具新設工程」項目獲得傑出獎,新竹公園麗池園林空間及隆恩圳藍帶親水空間景觀工程獲優質獎;香山濕地賞蟹步道、新竹漁人碼頭及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獲入圍獎,成績確實亮眼。
新竹市今年還持續推動公務員進修課程「設計改變新竹———公共事務的設計導入」,將美學養成當作公務人員的重要素養,並且融入各個局處。馬祖近年來大小型建設不斷,然而建設卻成為妨礙自然景觀的殺手,破壞自然環境甚至是天際線景觀,馬祖的美學有著大自然加持的優勢,然而要保持這樣城市美學,每一項工程都必須更加堅持城市美學的內涵。
社論/城市美學的堅持
- 2019-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