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尾聲,我應好友小曹之邀,踏上馬祖南北竿三日之旅。這趟旅程既不為趕行程,也不為打卡,而是想真正走進這座島的呼吸裡———感受花崗岩牆間吹過的鹹風,觸摸坑道裡潮濕的戰地記憶,啜一口老酒,聽一段媽祖的傳說。
一甕酒,一條坑道,一段歷史
我們從馬祖酒廠開始。這裡不只有撲鼻酒香,還有時間的味道。小曹笑著說:「馬祖高粱是島嶼的血液。」我淺嘗一口,58度的烈性從喉頭燒進心底,就像這座島給人的第一印象———濃烈,卻有回甘的餘韻。
緊鄰的八八坑道,則像走進一部軍事電影。原本儲藏軍需的坑道,如今躺滿一罈罈陳高。陰涼的空氣中混著酒氣與歷史氣息,導覽員指著牆上斑駁的痕跡說:「這些不只是鑿痕,是時代的眼淚。」
海風中的標語與砲火記憶
步出坑道,遠方山壁上「枕戈待旦」四個大字迎面而來。它不僅是地標,更是一種精神象徵———島上的人說,那是馬祖的脊梁。我們登上砲台連,雖然無緣親見重砲射擊,但站在240大砲旁,仍能想像當年「雷聲震山海」的氣勢。戰備坑道轉型的勝利山莊,低調隱於山壁之中,彷彿仍低聲訴說著那些不眠的防衛之夜。
走入地底奇觀:北海坑道
若說戰地風光是馬祖的剛,北海坑道便是剛中帶柔的奇蹟。我們趁退潮時走入這座由花崗岩鑿出的地下碼頭。腳步聲在坑道內迴響,光影在水面搖曳,像走進一座神秘的水中教堂。小曹提醒:「漲潮時這兒是潛艇的天下,退潮才是旅人的時光。」我們靜靜站在步道盡頭,感受這座既軍事又詩意的地下世界。
津沙:從金砂夕照到網紅聚落
傍晚時分,我們來到津沙聚落。它的舊名「金沙」來自細軟如金的沙灘,如今雖改名,夕陽下的沙灘依舊閃著金色光澤。這裡沒有喧囂的觀光人潮,只有改建後的閩東建築靜靜矗立———花崗石牆、壓石瓦片、四落水屋頂,彷彿時間在此慢下了腳步。
我特別注意到一座小巧的天后宮,裡頭供奉著全馬祖唯一的黑面媽祖。相傳她代理城隍職務,因此面容黝黑,不同於尋常媽祖的慈祥粉面。香火裊裊中,彷彿能聽見海民們的祈願與感謝。
吃一口島嶼的滋味
在馬港,我們嚐了「馬祖漢堡」———用繼光餅夾入烤肉、蔬菜與起司。餅皮酥脆,內餡飽滿,一口咬下,是歷史與美味的交融。甜點則是一碗老酒豆花,豆香與酒香在舌尖共舞,微醺中帶點甜,像極了這座島給人的感覺。
後記:島嶼的雙面性格
離開南竿前,我站在福澳港回望。「枕戈待旦」依然巍峨矗立,但我知道,馬祖不只是戰地前線,更是有酒香、有信仰、有花崗岩老屋的生活所在。它的美,藏在剛毅與溫柔之間,等待旅人以腳步丈量,以心靈感受。
這趟旅程讓我明白:馬祖從不單屬於一種敘事。它是坑道也是酒窖,是砲台也是沙灘,是戰地也是家園———而這份雙面性,正是它最迷人的風景。
島嶼雙面:戰地記憶與閩東風情的南竿漫步/圖與文:可牧
- 2025-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