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讀小學二年級時,住的是土角厝,厝後是廚房,有磚造的爐灶,灶尾接一支煙窗伸出厝頂一、二公尺,母親煮飯菜時,燃燒的材料如:劈薄的乾木柴、曬乾的落花生殼、稻殼、和小稻草束等,所產生的縷縷黑煙,就從煙窗飄向天空。一、二天我就用扁擔,挑兩個小水桶,去附近的古井挑自來水回來,注入廚房裡的一個大水缸,那要來回幾次,而成為日常用水。
土角厝壁竹製的後院窗戶外,就是厝簷了,下面就擺放一些劈好綁緊堆疊的燃燒乾木柴,那是父親利用空閒時間慢慢把整塊或整枝乾木柴,用斧頭劈成薄片狀,放在厝後空地曬乾後,再綁紮堆疊的。那時土角厝上面是蓋灰瓦,牆壁是用大竹管交叉為基骨,隔出的很多格方行空處,再用厚竹片,緊密編交撐固,空隙的地方盡量用稻草紮密,然後再用攪成泥狀的白色石灰,厚厚的糊上去,主要是把土角厝的牆壁密封完整,牆壁只看到方行交叉露出的部分大竹管痕跡。
土角厝屋樑也是用更粗大,盡量平直的長竹管,而兩邊傾斜的屋頂,就用中型的竹管縱橫交叉以鐵線綁牢固,再鋪上磚窯場買來的屋瓦而成的。廁所就建設在土角厝角落邊,那時沒沖水設備,臭味也比較聞得到,只是晚上去廁所要走入黑漆漆的厝外,都要用父親買回的小型手搖發電機照路,如果聽到那狗吠聲或貓悽慘的哀叫,蹲廁所也實在很不自在!
春天父親會去郊野的水溝土岸,找幾顆菜瓜苗在厝後種植,夏天成熟後,竹搭的菜瓜棚攀爬了濃密翠綠的菜瓜藤鬚和枝葉,菜瓜也開始一條一條的垂掛在竹棚下,使的土角厝也帶來清爽的綠意,尤其母親把金黃色的菜瓜花,沾麵粉炸著吃也不油膩又香脆,煮的菜瓜湯更清甜可口。
夏天的土角厝住著不會很熱,因為竹草的材料構造能散熱又通風,再看到菜瓜棚那一片綠意盎然,暑氣就更加減少了,只是經過一次大颱風侵襲後,老舊的土角厝有點傾斜,父親覺得那已不是人力可以再回復原狀,也不能一直讓家人住在危險的土角厝內,父母親就向親朋好友借貸一些錢,加上父母親積蓄的一些存款,再來拆掉土角厝,改建磚牆水泥屋,經過了幾個月以後,家人終於可以安心的,住在新家了。
白牆瓦屋親情濃/文:蔡明裕
- 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