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器物典藏光陰的故事,仔細品賞,頗耐人尋味。
造訪桃園「馬祖新村」,這座眷村是當年蔣夫人宋美齡帶領勞軍團前往馬祖慰問時,目睹官兵任務艱鉅,備極辛勞,為穩定軍心,提出安置前線官兵在台家屬而建造……。由於其頗具歷史意義,政府於二OO四年登錄為歷史建築。近年來,更導入休憩與文創思維,鋪陳出新風貌。
為原汁原味呈現眷村當年景況,設置有「馬祖新村故事展區」,並依當年房舍格局與擺設,鋪排出老眷村的味道;逐一觀賞,充滿逸趣,在客廳角落看到一部四、五十年代老式的縫紉機,旁邊還有一輛小朋友三輪車,勾勒出不少童年回憶。
當年物質非常匱乏,很多東西必須想盡辦法「物盡其用」,買衣服時通常也會刻意加大尺寸,拉長使用時間,衣服破了能修補盡量修補,而這些修補改造工作則必須靠縫紉機來完成。我家有一台縫紉機,這是母親的嫁粧,全家人都非常珍惜它。
母親雙手十分靈巧,使用縫紉機的技巧相當順手;操作縫紉機,看似簡單,其實相當不容易,從選針、穿線、旋鈕調整針目……到踩踏板都必須相當專注,現在每當看到傳統縫紉機,耳畔彷彿總會想起縫紉機踩動的喀拉喀拉聲,每一聲依稀牽繫著對母親無盡的思念。
物質匱乏年代,大家更懂得愛惜生活用品,以衣服為例,不論是學校制服還是便服,必要時都須列入交接,由大而小,排序後者通常只能認命;如果不合身時就要透過裁縫手藝來修改,縫紉機可以說是農業社會,非常重要的生活必備品;也許,因為刻畫著節儉樸實與為生活打拼的心血,所以現在很多懷舊場域,大多放置有縫紉機,縫補大家逐漸模糊的記憶。
縫製衣服也有不少趣事,班上有一位同學綽號叫「美援仔」,這個綽號的由來是有一回上體育課時,他穿著白色麵粉袋縫製的內褲跑操場,褲子背面印有中美合作字樣,他說:「我媽媽的縫製功夫很好,這條褲子穿起來,感覺很不錯……」就這樣「美援仔」就慢慢形成了他的綽號,至今大家彷彿都忘了他的姓名,但這個融入童年記憶的綽號卻被牢牢記住,趣味性稱呼,教人莞爾。
懷舊縫紉機珍藏著母親的愛心和童年美好的回憶。看到縫紉機,總會想起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文,領略深邃意境,心中蕩漾著知福惜福的感懷。
縫紉機憶趣/文與圖:潘憲榮
-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