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吃喜酒的經歷/文:南峽

  • 2025-08-21

 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對我們的教育和影響,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都在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回望自己成長的過程,母親總是對我們總是較寬和以待,即便我們犯錯了,她也鮮少責罵,總是盡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父親就不同了,父親是非常的嚴厲,尤其是在生活中的細節上,他對我們的要求,更是不容許馬馬虎虎。而其中,一次關於吃喜酒的經歷,讓我對父親的教育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在多年後成為了我人生中寶貴的教訓。

 我父親是一個極為重視面子的人。在他眼中,家庭的形象與尊嚴是至關重要的,他不容許我們在親友面前丟臉,甚至連吃飯這樣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有著他對我們的要求。尤其是在與親友聚會,還有參加婚宴等場合,他更是不容許我們有絲毫的差錯。

 從小,家中的經濟條件並不寬裕,除了過年過節,其他時間鮮少有大魚大肉出現。雖然如此,父親也希望我們能在外人面前,不要表現出寒傖之象,讓別人看笑話。其他都好說,但「吃喜酒」無疑是對我們最直接、也是最難的考驗。看著喜酒上的山珍海味,我們真的很難不表現出「貪吃鬼」的本色。然而即便家境困難,父親總是不希望別人看出我們家境的不寬裕,於是在與眾人吃飯前,他總是不厭其煩、反復叮囑和警告我們,「吃飯時一定要有分寸,不能表現得像個『枵鬼囝仔』讓他失面子」。

 這樣的叮嚀和警告,對我們來說著實不容易,尤其對我來說,這已經是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了。從小,我就是一個愛吃的孩子。對我而言,餐桌上的食物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誘惑,每一口食物,都能帶來無比的滿足和愉悅感。即便前一刻我是多麼的傷心或憤怒,只要在面前擺上有我愛吃的食物,所有的負面情緒可以立刻一掃而空,母親常說我很「饞食」,會被人騙去,就可得知我的貪吃程度。

 記得那是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爸爸帶我去參加一場婚禮。當時的婚宴菜色對我們家來說,無疑的,就是奢華的山珍海味,每一道菜都顯得秀色可餐,而那同時也是我最想品嚐的美味。當時,我看見桌子對面擺著我最愛的海蜇皮,我竟然忍不住站了起來,直接伸手去夾,並且沒有請父親幫忙,矮小的我,身子己乎都快蓋過一半的餐桌。這一舉動現在想起來真的覺得很失教養,當然立刻引起了父親的不高興,儘管他在表面上並沒有立即發作,只是勉強擠出笑容,頻向同桌的親友賠不是,說我這個小孩不懂事。但隨即我就感受到大腿一陣疼痛,那是父親在桌下狠狠地擰我的肉。

 那一瞬間,痛楚讓我明白了自己犯了錯,也意識到父親的面子的頓失,必會讓父親怒不可遏。儘管我嘴上不說,心中卻充滿了羞愧與後悔。那天的海蜇皮我吃得毫無滋味,彷彿每一口都在提醒我,自己做錯了事。而回家後,父親與母親提起這件事時,他顯然對我的行為仍感到很生氣,並沒因他已擰我的肉而有所消停。他說我這樣做讓他很丟臉,好像是一個不被餓了多少天的「枵鬼囝仔」,不知道的人還會以為我們家事多窮,是不是都沒讓我吃飽,我才做出如此出格的舉動。

 這次的教訓,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之後也讓我慢慢學會在美食當前,要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口腹之慾,尤其是跟父母親出門,千萬不能讓他們丟失面子。無論面對怎樣的誘惑,我都要保持清醒。即便在我喜歡的食物面前,也應該要如此。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逐漸明白,父親的嚴管並非壞事,讓我學習到了:從餐桌到日常的生活舉止,我都應該保持適可而止的心態,這應該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吧。

 父親當時的管教方式或許嚴苛。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意識到,這種教育方式是對我一生最好的投資,它讓我能夠在社會中立足,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維護自己的尊嚴,也讓我明白了生活中每一個細節的價值。

 同時,這段回憶,也讓我明白這也是「嚴師出高徒」的道理。雖然在那時候,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甚至對父親心生怨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開始理解他的每一項要求,並努力在我的生活中不斷實踐。今天,當我再次坐在餐桌上,與朋友或家人分享一頓飯時,我依然會回想起當初父親在那次喜酒上對我的的教訓,並把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父親的嚴管,雖然在當時給我帶來了一些痛苦與不解,但隨著我成長,我越來越能夠體會其中的深意。雖然那一次的吃喜酒經歷,並不愉快,但卻成為了我人生中寶貴的一課。也讓我在日後的生活中,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懂得在每一個社交場合中保持克制,遵守禮儀。這些深深植根於我心中的教誨,也將一直伴隨我走過未來的每一個階段,讓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成長,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個更加成熟和有修養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