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公部門與民眾該如何對話?

  • 2025-06-28

 在馬祖這樣地理特殊、人口結構獨特的地區,基層治理不只是資源配置的問題,更是溝通品質的挑戰。無論是交通建設還是醫療政策,最常出現的不是政策內容本身,而是政府「說了」卻沒人「聽懂」,民眾「有話」卻無處「可說」,形成了溝通困境。

 溝通從「程序」轉向「參與」,政府的傳達常以「任務完成」為導向,而非「理解建立」為目標。在基層層級,民眾的多元背景與生活經驗,意味著不能以同一套語言、同一種流程與所有人互動。例如,年長者未必習慣網路公告,移居新住民可能不了解地方會議運作模式,甚至本地居民也未必有機會表達真正需求。這種情況下,公部門若未能轉換角色,由「傳達者」轉為「傾聽者」,便無法真正達成雙向溝通。

 信任,是對話的起點,建立基層溝通的第一步,應是重建彼此信任,這需要制度與文化的雙重努力,也就是說,政策不是「定案後宣導」,而是「形成前參與」。即使最後方案未必能滿足所有人,也至少建立起「被尊重」的基礎。制度上,應確保參與過程的公平性與透明度,文化上,則要鼓勵官員走出辦公室、進入社區,以人與人的姿態,去理解在地的特殊性。

 強化公部門「傾聽與轉譯」能力,政府與醫療單位應培養熟悉當地文化及語法的「溝通專員」,不只是政令傳達員,而是能將「專業語言轉譯為日常語言」、並能向上反映民意的橋梁。馬祖的社區領袖、基層公務員,包括媒體都可扮演這樣的角色。

 信任要靠人,不靠紙,一張說明會海報、一份計畫書,再精美也無法取代真誠對話。無論是交通政策還是醫病關係,都需要公部門「走進人群」、醫療人員「留在社區」、民眾「有管道發聲」,這三者形成良性互動,才是破解溝通困境的根本之道。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社群平台與地方媒體往往是訊息傳播的第一線,媒體與社群的角色是協助對話,而非擴大對立,政府也應正視媒體與社群的影響力,因為若缺乏正確引導,訊息就容易被斷章取義、情緒擴散,甚至假訊息橫行。同時,民間社團、公民記者等也可成為對話橋梁,協助雙方理解彼此的語言與觀點。

 地方治理不是一場說服秀,而是一場共建工程,民眾所期待的,不只是更好的政策結果,更是參與過程中被尊重、被理解、被看見。馬祖正處於轉型的重要節點,不論是硬體建設還是公共服務,都需要的是一種能聽見多元聲音、尊重在地情感、建立長期互信的對話模式。唯有讓每一位居民在政策形成過程中「有參與感」、在醫病互動中「有安全感」、在治理結構中「有發聲管道」,馬祖才不再只是政策施行的「對象」,而是共同書寫未來的「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