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行銷馬祖,不只是觀光,更是說出我們的故事

  • 2025-06-27

 今年,馬祖旅遊的熱度逐漸升溫,無論是藍眼淚的夢幻、芹壁聚落的古意、戰地遺跡的歷史回聲,讓來訪旅人感動。而在縣府與各界努力下,我們也即將迎來「東引軍事越野障礙賽」、「莒光星光夜跑」、「馬祖馬拉松」以及「馬祖國際藝術島」,馬祖的能見度與話題性,再向外推進。

 然而,我們更深知,行銷馬祖的課題,不能止於「人來了」,更要思考「心是否留下來」。以往我們常用「秘境」、「戰地」、「離島」來形容馬祖,但這些其實同樣也可套用在澎湖、小琉球。馬祖的獨特性,在於文化的深厚與生活的溫度。如同王忠銘縣長在馬鼻灣假日市集開幕上說的,讓遊客「來過馬祖會愛上馬祖,離開馬祖會想念馬祖」。如何讓馬祖從一座被拜訪的海島,成為一段值得傳頌的記憶,是我們這一代馬祖人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南竿的八八坑道、北竿的橋仔漁村、莒光的前線情懷、東引的燈塔守望,這些地方,不該只是被標註的打卡景點,而是可以說故事的場景。我們需要從「旅遊介紹」的行銷模式,轉向「文化敘事」的品牌經營,讓每一位導覽員、民宿主、釀酒人、聚落阿嬤,都是說故事的人。

 今年,我們看到縣府推動「四季馬祖.嶼眾不同」春宴、夏趣、秋慶、冬遊,月月有主題的觀光活動,從4月起跑的「馬祖藍調時光」、「海洋之旅」,將自然生態與觀光產業結合;8月「東引軍事越野障礙賽」帶領國人跑進砲陣地;9月「星光夜跑」在莒光島創造旅遊與運動的結合;11月的「馬祖馬拉松」測試身體與意志的極限;2年1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也即將在9月開展,這些主題性觀光是突破,也是契機,不只讓人「來一趟馬祖」,更讓人「記得馬祖」。

 社群時代,我們不只是在與其他縣市競爭,也是在和演算法搶曝光。數位轉型是行銷關鍵,結合青年創作者、數位工作者與文化達人,建立馬祖的數位頻道、短影音品牌、網紅合作策略。拍出馬祖的日常、分享馬祖的庶民生活,讓馬祖不只「被看見」,還能「主動說」。

 行銷不能只靠一張廣告海報,更需要居民的參與和支持。馬祖旅遊要走得遠,還需讓地方青年、長者、創業者都有角色可以扮演。縣府持續擴大觀光人才培訓、文化導覽講師培育、在地特色商品孵育等政策,讓觀光與在地經濟真正結合,不讓旅客走了、錢也跟著飛走。

 一個地方的行銷,最終還是要回到人。馬祖的行銷,不能只有靠外地人推動的觀光模式,而是我們每一位居民、每一個微笑、每一段故事所共同織就的文化網絡。我們,就是馬祖最好的代言人,讓我們一起努力,讓馬祖成為一座「會說故事的島」,讓旅人帶走的不只是照片,更是感動、記憶與回來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