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高齡化已成全球趨勢,如何讓長者能「在地安老」成為各國政策重點。在地安老不只是養老場所的選擇,更是長者生活品質、社會參與與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遠親不如近鄰」的理念強調社區關係的力量,提醒我們安老不應只是家庭的責任,也應該是整個社會,尤其是地方社區共同擔負的任務。
地方政府補助並支持地區社區發展協會承接社區關懷據點服務,積極推動在地老化與長者健康促進,除了共餐服務外,如今更深化為全日型服務,涵蓋健康促進、預防延緩失能課程、共餐、獨居長者送餐、關懷訪視以及臨短托等多元化內容,深受地區長輩及家屬肯定。
全日型據點上午規劃以肌力訓練與認知訓練為主,幫助長輩維持身體機能與思考能力;中午則提供長者共餐及獨居長者送餐服務;下午則安排電影欣賞與手作等多元活動,增進人際互動與生活樂趣,讓家中年輕人都出門上班,退休在家的老人,日常生活豐富多元。
在全球高齡化浪潮中,日本走在前端,其「地域包括支援中心」制度就是典範,由政府設置於各社區,提供高齡者健康照護、預防失能、生活支援等整合性服務。這些中心不僅提供照護,更積極連結社區資源,例如便利商店、鄰里志工,使長者能在熟悉的環境中老去,不需遷往陌生機構。
荷蘭則發展出著名的「鄰里照護」(Buurtzorg)模式,強調少量、熟悉的照護團隊進入家庭與社區,與長者建立長期信任關係,減少機構化養老的疏離感。而在北歐國家,如丹麥與瑞典,政府與社區合作提供「居家照護配套服務」,確保長者能在家中獲得包括醫療、營養、社交活動等全面照護。
台灣在近年推動「長照2.0」,鼓勵社區據點成立「C據點」、「巷弄長照站」,馬祖也一步步建構在地長照系統,但在離島執行上確實有些優、劣勢,劣勢是資源有限以及專業人力匱乏,讓家庭照顧壓力更顯沉重,但馬祖也因為人少鄰里關係緊密,是實踐在地安老的理想環境。
多數社區人口熟識,長者的日常生活容易被社區觀察與協助,現階段馬祖已推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在各鄉設有送餐服務、健康促進課程,並結合當地衛生所與社福單位,逐步建立地方長照網。
打造以人為本、社區為根的安老環境,馬祖除了原本就非常緊密的社區網絡,可以繼續朝向其他方面努力,像是培育在地照護人才,鼓勵馬祖青年學成返鄉投入長照服務,創造本地長照專業人力;推動數位安老平台運用數位科技發展「長者關懷App」,結合健康紀錄、緊急聯絡、社區活動資訊推播,讓離島醫療資源有限也能透過遠距醫療與科技輔助減輕照護壓力。
社區不僅要有送餐與健康課程,更可設立日間托老、共食空間、休閒活動空間,打造「老有所樂」的場域,也讓長者從「被照顧」者轉為「社區貢獻者」。像是雙北的「佈老志工」理念,鼓勵住民共同照護,推動「照護交換」制度,例如一戶照顧長者可獲得未來照護點數、參與社區志工者優先享有照顧資源,形成互助互惠的社區文化。
「在地安老」不該只是政策口號,而是對每位長者一份尊嚴與安全的承諾,在全球許多地方,社區早已不只是居住地,更是老年生活的港灣。馬祖擁有緊密人際網絡與強烈在地認同,是台灣少數仍保有社區溫度的地方。若能以社區為核心、資源為支撐、科技為輔助,馬祖將不僅是美麗的離島,更是高齡友善、老有所終的典範之地。
社論/在地安老,遠親不如近鄰
- 2025-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