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本島之外的北方海域,馬祖列島的生態價值日益受到重視。每年的夏季,這裡不僅是觀光的旺季,更是候鳥繁殖、生命延續的重要時刻。今夏飛抵東引島的黑尾鷗族群,以及現蹤於西莒蛇山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皆見證了馬祖群島在國際生態保育地圖上的重要地位。當我們在讚嘆這些嬌客飛翔姿態的同時,也應深思:我們為這片天空與海洋,為這些生靈的未來,做了什麼?又還能做些什麼?
黑尾鷗,是馬祖地區唯一會在當地築巢繁殖的鷗科鳥類。據觀察,今年來東引繁殖的黑尾鷗族群約在200至300隻之間,目前正處於坐巢孵卵期,預計最快將於6月下旬迎來雛鳥的誕生。然而,在這壯麗自然景象背後,這群海鳥的繁殖旅程並不平坦。過去數年屢傳棄巢或育雛失敗的情況,直到去年才迎來新生代的順利孵育。這樣的反覆與艱辛,顯示出牠們在面對人為干擾、氣候變遷與食物短缺等挑戰時,所處的脆弱生存狀態。
與此同時,另一端的西莒蛇山,也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被譽為「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再次現身。這種全球數量極少、繁殖地高度敏感的珍稀鳥類,每一次現蹤都是對當地環境條件的肯定。由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推動的「海上看莒光」活動,不僅讓遊客以嶼外視角飽覽海景,更意外捕捉到這難得一見的嬌客倩影。參與遊程的民眾無不驚喜連連,紛紛表示不虛此行。然而,這份欣喜背後,也提醒我們:這些鳥類的出現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一場長期守護與耐心經營的結果。
馬祖群島自古以來是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站,也是許多海鳥繁殖的關鍵棲地。然而,隨著觀光人潮興起與環境變遷加劇,這些自然資源也面臨空前壓力。因此,生態旅遊與生態保育之間的平衡,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命題。當我們透過活動觀賞海鳥時,是否能夠做到「不打擾,是我的溫柔?」當地方政府與觀光單位辦理遊程與活動時,是否納入了充分的生態評估與限制措施?在兼顧保育原則下推廣生態觀光?
此外,對於學界與保育團體而言,黑尾鷗與黑嘴端鳳頭燕鷗的觀察紀錄與繁殖狀況,應該被系統性地納入長期監測計畫。唯有透過科學數據的支持,才能精準掌握族群動態與環境變遷的關聯,進而提供政策上的依據。同時,也需持續向當地居民與遊客宣導,提升公眾對生態保育的認知與參與,讓保育行動不再只是專家的任務,而是全民的責任。
生態資源不是永續的前提,而是需要我們一同守護的成果。當黑尾鷗、神話之鳥振翅滑翔於馬祖海岸,這不只是自然界的美麗,更是我們社會對環境尊重與保護的回饋。願我們以謙卑的姿態,與這些生命共享海島的天空與未來。
社論/守護島嶼的天空 保育不只在觀察更在參與
-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