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用行動教育下一代:從魚苗放流看見海洋素養

  • 2025-06-22

 在全球海洋資源日益枯竭的當下,漁業永續與生態保育已不再只是環保團體或學術研究的專利,更是各級政府與在地社區不可忽視的重要課題。日前,東引鄉公所在中柱港斜坡碼頭舉辦魚苗放流活動,現場釋放約2萬尾魚苗,包括條紋石鯛、嘉鱲、黃雞魚與午仔魚等本地重要魚種。這場活動雖為地方性質,卻蘊含深遠的生態與政策意涵,值得社會各界關注與省思。

 首先,這項活動展現了地方政府主動推動海洋保育的決心與行動力。根據報導,東引鄉過去魚苗放流多仰賴縣府主導,而近年則透過國防部睦鄰經費,自行購置魚苗辦理相關計畫。這種由下而上的保育模式,不僅提升在地參與感,也有助於根據當地實際海域環境調整放流策略。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活動強調「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對的方法、放對的魚」四大原則,展現科學依據與系統性規劃,而非單一性的象徵性行動。

 其次,此次活動融合了生態教育與社區參與。從幼兒園師生到在地鄉民踴躍參與,讓魚苗放流不只是技術性保育行動,更是一場全民教育的機會。專業人員現場解說魚類習性,不僅讓孩子們從小建立海洋意識,也讓居民更清楚了解保育工作的實際內容。這樣的互動,有助於培養出對海洋友善、對自然負責的下一代,也強化了社區對地方資源的認同與守護意識。

 然而,魚苗放流雖為一種具體的保育手段,卻不是萬靈丹。若放流缺乏長期監測與配套管理,不但無助於恢復資源,反而可能造成生態失衡。魚苗能否存活、生長、繁殖,仍須仰賴整體海洋環境的健全與漁業制度的合理規範。以東引為例,若未來未能同步推動漁獲總量管制、禁漁期設置或棲地復育等政策,魚苗即使再多,終將面臨同樣的捕撈壓力,淪為「放了再捕」的無效循環。

 再者,魚苗放流的品種選擇與來源亦須慎重。根據此次活動內容,放流魚種皆為台灣沿海常見且具經濟價值的魚類,整體方向尚屬合理。海,是馬祖的命脈。我們期盼未來能建立漁獲管制制度、設置海洋保護區、長期監測魚群回流的措施,並讓更多民眾理解這些措施背後的意義,不是為了限制,而是為了讓漁業資源得以代代相傳。

 不論是世代以海為生的漁民,還是在地成長的孩子,大家的生活都與這片海密不可分。而當我們一次次親手放流魚苗,其實也是在向這片海保證:我們會守護你,就像你一直養育著我們。魚苗游進海中,或許只是幾秒鐘的過程,但這背後的意義卻是永續的開始。我們期盼,馬祖四鄉五島都能啟動這樣的行動與思維,用雙手、用知識、用愛,讓海洋繼續呼吸,讓我們的子孫仍能與大海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