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列島因地理位置特殊,是黑嘴端鳳頭燕鷗(Chinese crested tern)、白眉燕鷗、蒼燕鷗等珍稀鳥類的重要繁殖與遷徙棲地。自2000年代初期起,生態學者與政府單位開始重視馬祖海鳥保育,特別是在北竿、東引、莒光等地推動棲地保護、禁止干擾與進行人工招引。然而,幾次保育嘗試均未獲得穩定成果。
其中一項重大挫敗,發生於近年實施於北竿高登附近的鐵尖島上的燕鷗招引計畫。儘管設定了人工燕鷗模型與播音設備吸引鳥群,實際繁殖數量仍偏低。主要原因之一是猛禽遊隼的干擾,牠們於繁殖季造訪馬祖,捕食燕鷗,造成族群恐慌甚至放棄築巢。
目前,馬祖燕鷗保育工作雖已進入系統化階段,但仍面臨下列挑戰:
棲地條件不穩定:原有棲地如鐵尖島環境退化,過度植被化、缺乏裸岩與安全巢區,降低了燕鷗的繁殖意願。
人為活動干擾:非法登島、航道經過、觀光干擾仍偶有發生,導致候鳥築巢壓力升高。
外來掠食者:除了遊隼,部分老鼠、蛇類等也可能上島,威脅鳥蛋與雛鳥。
跨境保育協調不足:燕鷗具遷徙性,需依賴整體西太平洋沿岸的棲地鏈,然而目前臺灣與大陸在野生動物保育的合作溝通仍屬有限。
為了扭轉保育困境,馬祖地區的燕鷗復育工作,應從「單點招引」轉為「系統棲地管理與區域合作」,並可參考中國浙江的成功案例。有下列兩個方向可以努力:
(一) 西莒蛇山保育區的重整方向:
整地與棲地改善:清除多餘草木,重建裸岩區;模擬天然礁石巢穴結構。
防掠系統設定:架設防掠攝影機與自動驅趕裝置,如假遊隼模型或閃光驅擾燈。
限制人為進入:劃設季節性保護區,於燕鷗繁殖期封島。
科學小常識與社區參與:結合在地學校與社區志工,設立解說站,提升保育意識。
(二)借鏡浙江的復育策略:
浙江象山、舟山群島地區亦曾面臨黑嘴端鳳頭燕鷗族群瀕危問題,後透過以下作法成功恢復繁殖:
跨島遷巢誘引:不拘泥於原棲地,尋找新潛在島嶼進行人為誘引與環境營造。
社區型守護模式:培養當地漁民兼任保育員,每日巡查與監控掠食者。
人工繁殖:培育受傷或幼鳥於人工環境,成熟後野放。
長期資料監控與學術合作:與北京、香港、國際機構合作,建立族群資料庫與遷徙地圖。
未來,馬祖可考慮與浙江復育單位展開非正式技術交流,在不涉敏感政治的前提下,共享科學研究成果、交換觀測資訊,開創「跨海鳥道保育圈」的新契機。
馬祖燕鷗保育計畫的挫敗,不該視為終點,而是檢討與蛻變的起點。從單一保護轉向系統管理,從地方努力延伸到跨區合作,是現階段唯一的出路。唯有以更科學化、整合性的手段進行,未來我們才能再度見證,夏季裡萬隻燕鷗翔集馬祖海面的壯麗景象。
社論/馬祖燕鷗保育的課題 從失敗中學習,走向復育永續之路
- 2025-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