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2月馬祖地區發生嚴重的海底電纜中斷事件,兩條關鍵通信海纜接連遭受外力損害,導致全區網路癱瘓,通訊受到重大影響,居民與外界聯繫困難,日常生活與經濟活動皆陷入混亂。這起事件雖然最終以備用衛星通訊和逐步修復暫時解決,但卻赤裸裸地揭示出台灣在海纜安全防護上的脆弱與不足。
海底電纜雖隱於深海之下,卻是現代社會資訊流通的中樞神經。全球超過九成的跨國網路傳輸仰賴這些長達上萬公里的光纖電纜,一條海纜的中斷,即可能讓一個區域陷入「資訊孤島」的狀態。對於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而言,海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全台目前有十四條國際海纜與數條國內海纜,支撐整體的通訊基礎架構。然而,這些連接國際的海纜大多集中於特定登陸點,離島更僅有一至兩條支援線路,等同於「單點失效」便可能癱瘓整體網路。
馬祖事件的發生,即是這種脆弱架構的具體體現,據調查造成海纜中斷的原因為中共漁船或貨輪在海上不當拖網、錨泊所致,但由於海底電纜難以即時監控,加上事發海域屬灰色地帶,執法困難重重,肇事者至今未能明確查明。更令人憂心的是,目前我國對於破壞海纜的罰則偏低,海纜公司甚至需要自行舉證才能追究責任,使得加害者不僅成本低廉,幾乎沒有後果,等同於給予破壞者有恃無恐的空間。
這樣的安全漏洞,不僅影響民生,更牽動國家整體安全與產業發展。當前台灣以資通訊產業為命脈,從晶片製造、雲端運算到數位金融服務,皆仰賴穩定的網路連線。一旦國際海纜遭到蓄意破壞,後果將遠超過區域斷網,可能導致國際資料傳輸中斷、金融交易停擺、供應鏈失序,乃至影響全球對台灣資安穩定的信心,嚴重威脅國家經濟命脈。
更進一步地,海纜的安全性也是國防層級的議題。當前國際地緣政治情勢日益緊張,中國對台灣的軍事與非軍事壓力持續升高,其中資訊戰與混合戰爭手段日益多元,蓄意破壞海纜、切斷通訊聯繫,已成為潛在的戰略手段。尤其離島如金門、馬祖、澎湖等地,其通訊支援系統更為單薄,一旦遭遇攻擊,不僅會使當地對外通訊完全中斷,也將嚴重削弱國軍的防衛部署與戰場掌控能力。
然而,目前我國對於海纜的保護作為卻顯得十分被動。海纜公司多屬民間經營,政府在政策與經費支援上明顯不足,現行法律如《電信法》、《海底電纜保護法》亦缺乏對於肇事者實質可行的處罰與取證機制。此外,監控與維修系統也未能形成即時反應網絡,導致災難發生時往往只能臨時調度衛星或尋求冗餘線路支援,無法從根本提升防禦能力。
為了因應這項日益嚴峻的通訊風險,政府應該採取更積極且系統性的措施,像是立法強化保護責任,提升對破壞海纜行為的刑罰與賠償責任,同時賦予執法機關更多的監督與查緝權限;再來建立國家級監控系統,由政府主導建立海底電纜監控與預警平台,利用AI與大數據分析航跡、船舶動態,並結合海巡、海軍資源,即時應對可疑行為。另外提升備援能力,針對離島與重要產業區域,應增設備用通訊路徑與衛星備援系統,避免單點中斷導致全區癱瘓。
通訊是現代社會的基礎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命脈,更是國安防衛的底線,馬祖斷網事件已然敲響警鐘,唯有正視海纜防衛的重要性,從制度、科技與國防層面全方位布建防線,才能真正守住台灣數位時代的生命線。
社論/強化海纜防衛安全
- 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