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所扮演著基層醫療守門人的角色,他們不僅負責基本的診療工作,更肩負公共衛生、預防醫學及社區健康促進的任務。各類專科醫師在離島衛生所的角色與責任可視為「全科醫師」角色,角色接近「家庭醫師」或「全科醫師」,具備熟悉常見疾病的診斷與處理。
成為一位醫生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道路,不僅需要堅定的志向與強烈的責任感,更需具備多方面的專業知識與人文素養。從高中到大學基礎學習階段,取得正式醫師執照;住院醫師及專科訓練,成為專業的醫師;再進入醫院開始接受臨床訓練,完成專科訓練並考取認證,成為合格的專科醫師。
成為一位醫生,高中階段需具備良好的理科基礎,特別是生物、化學與物理,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時間管理能力。進入醫學院後,前半段以基礎醫學為主,包括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後半段則進入臨床醫學課程,學習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精神科等基本臨床知識與技能。醫學系學生需在醫院實習並須通過國家醫師資格考試,方能合法行醫。
取得醫師執照後,就進入醫院接受PGY(住院醫師)訓練,PGY醫師會輪流到不同的科別支援,在不同科別的指導醫師監督下,學習基本的臨床技能和知識。在PGY期間,醫師可以接觸到各個科別,了解不同疾病和治療方法,擴展專業知識。
PGY訓練結束後,醫師可以繼續接受專科訓練,成為專業的醫師。多數會進入醫院擔任「住院醫師」(R1~R4),接受更深入的臨床訓練,並選擇專攻領域,如內科、外科、眼科、麻醉科等。完成數年專科訓練後,可考取該專科的醫學會認證,成為合格的專科醫師。
因此,衛生所醫師具備熟悉常見疾病的診斷與處理,基本的內、外、兒、基本診療能力、應對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長期追蹤與健康管理、基本急救處置能力,能初步處理緊急病況並作適當轉診。
離島衛生所醫師就是在地第一線醫療人員,雖然有著不同專科,可以處理常見內科症狀(感冒、腹痛、高血壓、糖尿病、頭痛等)、外傷與骨骼問題(扭傷、跌倒、骨折等)、慢性病管理與處方續藥、公衛任務(疫苗接種、通報、衛教)、急症處置與必要時轉診,各類專科醫生擁有完整的醫師執照與受訓背景,法律上可看任何疾病。
在離島,各類專科醫師不只是專科醫師,更是社區健康的第一線守門人。在地區醫師無法處理之疾病,可透過衛生所建構空中轉診平台、連江縣立醫院、北市聯醫的會診及遠距專科門診線上支援系統諮詢各類醫療問題。
在離島,「有醫生比沒醫生更重要」。秉持專業、謹慎處理,即使跨出專科範圍,也完全合理、合法,且極具意義。
社論/一位醫生的養成
- 2025-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