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健康治理逐漸轉向「健康城市」思維的此刻,離島地區如何在資源有限、人口規模小、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推動全民健康與運動參與,成為一項值得關注的政策挑戰與機會。地方政府亦正積極規劃與執行,逐步展現出打造「健康離島城市」的具體實力與潛力。
根據體育署資料,台灣規律運動人口近五年穩定成長,創下十年新高,馬祖近年來投入大量資源改善運動設施,包括新建南竿、北竿體育館與戶外運動空間,並結合學校、軍方與社區推動多元運動課程,如有氧健身、社區瑜珈、樂齡體適能、學童體能營隊等,這些政策不僅提升了地區運動參與率,也逐步讓健康理念走進居民的日常生活。
離島地區向來在資源分配上處於劣勢,地方政府以「小而全」為原則,逐步完成體育館、多功能室內運動空間與社區活動場地建設,讓居民不論晴雨皆可運動,提升運動便利性與穩定性。從老舊體育館的維護經營,到多功能健康運動場的新建,以及社區生活運動活動的推動,都能看到地方政府的努力與付出。
根據美國公布的健康指數,邁阿密、亞特蘭大、舊金山、丹佛,以及奧斯汀是全美前五大健康城市,居民除了注重保養身體,心理健康也名列前茅。而登上冠軍的邁阿密,全年四季陽光普照,可能是好天氣帶動良好作息與心情,邁阿密八成的人有運動習慣,超過五成的民眾,每週至少參加一次團體運動課程,整體而言就是多數人都有規律的運動習慣。
而教育部體育署去年公布的全國運動現況調查,馬祖運動人口比例為八成七一位居全國第一,連續5年蟬聯第一。另外,在運動強度、舉辦體育活動參與度、居家周邊體育場所滿意度等多項評比都名列前茅,在一般民眾心中是名副其實的健康島嶼,滿意度居高不下。
在運動城市榜的揭曉中,馬祖也一舉拿下「平均每位基層運動選手獲得訓練站培訓經費」與「平均每人運動經費」全台冠軍,在「競技運動榜」一般縣市組中取得第二名寶座,堪稱是全國黑馬,運動富足之都的美名當之無愧。
馬祖在健康城市的推進上已具雛形,但若要將此成果深化與持續擴大,仍有幾項政策值得納入中長期規劃,像是發展健康離島藍圖,將運動、衛生、教育與觀光整合,設立明確的五年健康指標,並納入年度施政重點;建立常設專責單位,統籌全縣運動與健康政策,確保政策持續性與跨局處協調效率。
當然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資源不能停,推動符合馬祖地理特色的示範性健康計畫,如海岸健走步道、軍民健康融合方案等,並導入數位健康管理系統展在地數位健康平台,結合居民運動紀錄、體適能評估與醫療追蹤系統,打造馬祖智慧健康城市雛形,提升居民自主管理健康的能力。
馬祖健康城市推動是一條從基層社區走出的路,展現了地方政府在有限資源下,透過政策整合與創新思維,所能達成的實質進步。當健康成為地方治理核心價值,不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也為離島建立新的公共形象。讓我們期待「健康馬祖」不只是地方口號,而是全台健康城市政策中最具亮點的一頁。
社論/打造健康離島城市
- 202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