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近期陸續有兒童遊具封閉的訊息公告,有自然鏽蝕的、有長期無人使用的,當然也有被人為破壞的,在進行新的規劃設計前,需要了解台灣許多城市的公園規劃,早已邁入下一個階段,從共融式走到全齡式,現在更邁向自然共榮的目標,公園不僅是公園,遊樂場也不僅是遊樂場,而是融合在地文化與自然景觀的多元空間,是社區居民的生活核心所在。
台灣過去的公園空間,千篇一律的搖搖馬和安全墊,這樣的「罐頭式遊具」,雖符合法規、便於維護,卻逐漸失去讓孩子探索、學習、挑戰與創造的本質。於是一場由「還我公園聯盟」發起的社會運動悄然興起,一群由母親組成的聯盟,她們不只是為自己孩子發聲,更為城市中每一位渴望擁有友善公共空間的居民倡議,訴求簡單卻有力:「給我們一座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安全、自在玩耍的公園」,這正是「共融式遊樂場」概念的萌芽。
隨著這股風潮在台灣各地逐漸擴散,地方政府與設計單位也開始思考,除了共融,我們還能為城市公園注入什麼樣的靈魂?於是,全齡式與自然共融式的設計理念接續登場。全齡式設計強調跨世代使用,讓公園不再只是孩子的天堂,而是祖孫同樂、青年運動、家庭聚會的公共平台。從設有長者健身設施的步道、適合親子閱讀的共融空間,到青少年專屬的滑板場、籃球場,全齡思維讓公園回歸社區核心,成為世代交匯的生活場所。
然而,在城市高密度開發、土地寸土寸金的現實下,怎麼在有限空間內達到這些設計目標?此時,「自然共融式」成為解方。它不只講求人與人的共融,更進一步朝向人與自然的共生。以自然地貌作為基礎,尊重原有植被、水文與地形,不大量鋪設人工地坪,而是運用自然素材與微地形打造具冒險性、探索性與教育性的遊樂空間。這些設計不僅能降低熱島效應,提升環境品質,也強化孩童與自然的連結與認同。
在台北市士林的「兒童新樂園」外圍,已開始嘗試將城市公園轉型為結合生態教學的遊戲場;在新竹、台中與高雄等地,也可見以河岸、山坡、甚至廢棄空間再利用的自然遊戲基地。孩子們在林間跳石、在沙坑建造水路、在高低差地形間奔跑,這些「玩耍」不再只是消耗時間的娛樂,而是參與土地的方式。
更令人欣喜的是,這樣的共融式公園設計,已逐漸邁向「在地化」,在設計初期就納入地方居民、社區團體的意見,融合當地文化元素,可能是一段漁村的歷史、一種原民的圖騰、一片農田的記憶。遊樂設施因此不再只是商品,而是記憶的容器、文化的延伸。
花蓮也有公園以阿美族傳說為靈感設計遊具,在嘉義,則將木材產業的歷史轉化為孩子的冒險空間。這樣的融合,不僅讓孩子從小認識自己所處的文化背景,也使得遊樂場變成地方故事的說書人。
最終,我們追求的不只是「能玩」的公園,而是一個能「共同生活」的場域,在這個空間裡,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的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角落,彼此理解、尊重與交流。未來的公園,應是可以傾聽孩子笑聲、長者談話、青年創意,甚至是自然細語的空間。唯有如此,它才不僅是一個遊戲場,而是一個城市共同體的縮影與實踐。
社論/不只是遊樂場
- 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