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手機管制的兩難-在教育現場尋求平衡之道

  • 2025-05-28

 隨著智慧型手機成為青少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園也不得不面對手機帶來的挑戰。近年來,越來越多教師反映學生在課堂上頻繁使用手機,導致注意力渙散、學習成效低落,甚至影響課堂秩序與人際互動。為遏止此現象,教育部近日推動校園手機管制新措施,引發部分學生抗議,主張該措施侵犯個人自由與數位權利,引發社會對「手機該不該在校園中被嚴格管制」的熱烈討論。

 智慧型手機雖然提供資訊取得的便利性,但在課堂中卻成為學習的最大干擾來源之一。研究指出,學生在上課期間使用手機滑社群媒體、玩遊戲或傳訊息,會大幅降低學習注意力與知識吸收能力,甚至干擾同儕的學習環境。此外,部分學生也仰賴手機作為逃避現實的工具,減少與同學的實際互動,形成社交孤立與情緒問題。教師在課堂中經常因學生手機使用而產生管教爭議,使得師生關係日漸緊張,教學現場的專業權威也受到挑戰。

 新北市板橋高中預計八月上任的新校長,在前所學校執行校園手機統一管理的措施,因此尚未到新學校報到就引發學生的緊張,並在校慶時拉布條抗議,此舉讓教育部正視此項問題。教育部提出的新規劃,包括上課期間全面禁止使用手機,或要求學生上學前將手機統一收存。

 政策尚未公布執行,已有高中生串連要抗議,他們認為手機已非單純的娛樂工具,而是學習、社交與安全聯繫的重要媒介。抗議學生指出,全面禁用手機忽視了學生自律與數位公民的養成,反而可能促使學生產生反感,增加校園內的對立與衝突。

 學生的抗議並非毫無根據。若政策未經師生充分溝通,或缺乏配套措施,容易造成政策推行的困難與學習權益的爭議。教育部在推動管制措施時,應納入學生的觀點與需求,透過民主機制建立共識,方能落實政策初衷。

 國外許多國家早已面對類似問題,採取多元化的管制方式。例如法國自2018年起立法禁止15歲以下學生在校內使用手機,政策實施初期也曾面臨學生與家長反彈,但透過明確的法規與家校合作,最終成功降低學生分心行為。

 英國則採取「校本政策」模式,由各校依據實際需求訂定手機使用準則,並搭配數位素養教育,強調引導而非懲罰,也有學校直接在校園阻斷訊號,讓學生無網路可用。瑞典則提倡科技共融的方式,透過教學設計將手機納入課程活動,使其成為學習助力而非阻礙。

 手機管制牽涉的不僅是校園秩序,更關乎教育理念與代間溝通。單方面的禁止容易激化矛盾,唯有在尊重、引導與共識中尋求平衡,才能讓政策真正發揮效益。教育部在推動新措施時,宜參考國際經驗,與師生充分對話,設計具有彈性且具教育意義的手機使用規範,培養學生的自律與數位責任感,讓手機成為助力而非阻力,讓學校回歸教學與學習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