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親節,為人子女以鮮花、卡片與擁抱向母親致意。這個源自二十世紀初的節日,起初是為了紀念母親的犧牲與奉獻,但隨著時代演變,母親節的意義早已超越單純的儀式性感恩,而成為一場關於家庭價值、性別角色與社會支持的深度對話。
傳統上,母親被賦予「家庭照顧者」的神聖形象,但這背後隱藏的是社會對女性無止境的期待:從生育教養、家務勞動到情感支持,母親的付出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被歸類為「無償的愛」。根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女性平均每日花費4.5小時在無酬家務勞動,遠高於男性的1.5小時。這些數字背後,是母親們壓縮自我發展、健康與社會參與的現實。
然而,現代母親的形象正逐漸多元。單親媽媽、職業母親、跨國移工母親、同志家庭中的母親……她們在不同境遇中重新定義母職的內涵,挑戰社會對「完美母親」的單一想像。母親節的意義,應在於看見這些多元面貌,並理解母愛並非與生俱來的「天職」,而是無數個體的選擇與掙扎。
節日的溫馨氛圍中,我們更需要冷靜反思:除了送上一束康乃馨,社會是否真正分擔了母親的重擔?在許多國家,職場對育兒母親的歧視、公共托育資源的不足、父親育兒假的形同虛設,仍讓母親在家庭與工作中疲於奔命。母親節不該只是消費主義的狂歡,而應成為推動制度改革的契機。
例如,北歐國家透過「父母共享育兒假」與普及的公共托育,將育兒責任從個人轉化為社會共業;日本近年推動「工作方式改革」,鼓勵企業提供彈性工時,減輕職業母親的壓力。這些政策證明,唯有制度化的支持,才能讓母親不再獨自承擔「為母則強」的孤獨。
真正的致敬,不該僅止於節日當天的感動。個人層面,我們可以重新分配家務責任,讓父親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參與育兒;社會層面,應倡議更友善的家庭政策,例如延長產假、提高托育補助、推動職場平等。更重要的是,必須打破「母愛必然無私」的迷思,允許母親表達疲憊、追求自我,而不被道德綁架。
母親節的真正意義,在於提醒我們:母親不是超人,而是一個需要被支持的普通人。母親節不僅是表達感謝的日子,更是呼籲社會共同關注母親的權益與福祉,讓她們在愛與尊重中感受到溫暖。讓我們在這個特別的日子裡對母親說一聲謝謝您的同時,也讓我們以行動取代讚美,將感恩化為改變的動力———這或許才是對母親最深的致敬。
社論/致敬母親節:從感恩到行動的社會對話
- 2025-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