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在地寺廟文化資產保存意識,縣府文化處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合作,日前在馬祖民俗文物館一樓多功能中心舉辦「114-115年連江縣寺廟文物普查建檔計畫-南竿鄉」文物普查說明會,此次計畫將針對南竿鄉內寺廟,依據文化資產保存相關規範,逐一清點文物,登錄至「全國文物普查資料登錄管理平臺」,建立完整的文物普查清冊,並初步評估文物文化價值,提出保存管理建議及文化資產身分的建議方案。
在說明會中,馬祖戰地文化遺產學會理事長王花俤以「認識馬祖文化資產的獨特價值」為題,從海洋性格、閩東生活到戰地歷史,帶領參與者深入了解馬祖文資的重要性;馬祖在地文史工作者游桂香則分享過往普查經驗與挑戰,喚起大家對文物保存的共同責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授曾永寬就普查工作的技術流程與日常文物保存管理觀念,增進廟方與民眾的文資知能。
寺廟從來不只是供奉神明的場所,更是民俗活動與社會記憶、歷史脈絡的重要載體,每一座寺廟都承載著過去移民、海神護佑的故事,蘊含著社區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普查的意義,不止於統計數量、紀錄現況,更在於深入了解每一座寺廟背後的歷史脈絡、建築藝術與信仰價值。完整的普查資料,能作為教育推廣、文化傳承的基礎,喚起年輕一代對土地歷史的認同與驕傲,進而強化社區凝聚力。
連江縣政府啟動寺廟文化資產普查,是一項極具前瞻性的行動。然而,普查工作絕非易事,此次普查不應僅止於登記建築物本體,還應細緻調查、完整建構每座寺廟的文化檔案。更重要的是,普查應秉持尊重信仰、傾聽在地聲音的態度,結合專業學術團隊、文史工作者、地方耆老與信眾,集大家智慧,確保普查資料既有學術價值,也貼近民間真實記憶,使調查資料既嚴謹又具生命力。
然而,必須正視的是,寺廟文化資產保存並非單靠政府推動即可長久,地方社區的共識、年輕世代的認同與參與,才是文化延續的關鍵。因此,普查之後,更需有後續的保存與活化策略,從古蹟修復、宗教節慶推廣,到教育導覽設計,讓寺廟文化成為旅遊資源與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深化在地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信仰是魂。若能透過普查,梳理出完整、系統的文化脈絡,結合在地特色節慶與故事導覽,將可大幅提升文化觀光資源的深度與魅力,建立文化認同與社會連結,為地方帶來永續發展的新契機。樂見政府部門重視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及影響力,期許透過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守護馬祖珍貴的文化資產,讓地方歷史記憶得以世代延續,連江縣能以更堅實的步伐,走向文化自信與永續發展之路。
社論/守護馬祖珍貴的寺廟文化資產
- 2025-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