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陳國春先生的書法展於中正紀念堂及馬祖民俗文物館相繼展出,再度燃起了欣賞書法之美的機會。前年的「馬祖國際藝術島」開幕前,文化處也曾邀請陳合成先生情義相挺,在媽祖巨神像前現場大筆揮灑「生紅過夏」的大幅活動主題的書法作品表演,打造極大化的宣傳效果。當然馬祖擅寫書法的人口不乏其人,主要是早年對書法教育的重視,是當時的顯學,啟迪學生對漢字文化及藝術基底修養。也許可將馬祖人的書法資產加以匯集能量,在政府大力提倡藝術島嶼理念中大幅綻放,佈置於適當的空間,展現屬於馬祖的書法藝術成果。
書法因為科技產品取代了以毛筆為書寫工具,而幾盡式微,卻反而走向了美術之外的純藝術表現型式。千年各家字體的演進,名家作品有了許多的情緒與表情,或雄壯或纖細、時有婉約時有勁建,不論內容如何即能讓觀者自然被感染到線條之美的能量。
我們除了在展覽館內得以安靜觀賞書法之美外,其實馬祖島嶼戶外的書法作品,首舉董應舉於明萬曆年間所遺存的東沙「大埔石刻」碑文,而且各島上更多的是戰地標語四處林立,如前總統蔣中正所題的「枕戈待旦」等,這些標語曾經由鄭有諒上校收集出書「遺留馬祖戰地中的精神標語」,留下了當代歷史文化紀念物。書法作品對觀光空間的魅力提升,有畫龍點睛之效,在欣賞景觀之時,同時有優質文聯應和,則更能襯托出景緻靈魂。唯可惜其中有許多標語非由書法直接撰寫卻是以名家字跡拼貼,只有文化歷史上的意義,總覺得失去一鼓作氣、一氣呵成的墨香真味,直接影響觀者的賞美情趣。
地區單位銜牌也有許多以書法形式著墨,如「福建省連江縣政府」由時任國防部部長高魁元所題、「馬祖民俗文物館」由書法名家董陽孜題、「馬祖國家風景管理處」書法名家李奇茂題,還有其他單位等等。這些銜牌有了CIS的識別作用,單位門面也自然而然成為遊客的打卡點,增添了相片質感,似如宋朝以後以文入畫的美潮效果。
再看金板境的廟宇多幅柱聯,除了邀請名家所撰外,也用心安排由村民撰寫,廟宇的馨香特別濃郁;於另店家的招牌如「刺鳥」;村落地名「西尾」由村民謝人優先生撰寫;馬祖元尊的酒標由登山家李小石先生所撰,這些應用更具有在地性,表現出在地人文的魅力與唯一性。當然因為書法之美應用在招牌、活動主題海報、酒標,仍有許多可以再延伸的擴展之處,如店家招牌除了制式規格外若能有更多元的書法表現,更能提升街道多元景觀;在各景區花崗岩石壁刻上;或尋找一處集中設立碑林;或將在地人的詩詞文句情境載入。
國際藝術島催化在即,美是活動的核心。倘以馬祖書法藝術資產融入突出獨具的內涵意象,來提升島嶼精緻感及人文質感,以最少的經費得最大的效益,讓觀者旅客體驗景書合一情境的永續效果。
社論/在地墨香添景趣
- 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