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廿二日是世界地球日,官方與民間都免不了辦一些環保活動,如淨灘、減塑等。但這些環保行為是我們平常都在做的,重點是要能持之以恆,而不僅是做一天的秀。地球日提醒我們,人類與地球的關係緊密相連,每個決定都影響著環境。從節能減碳到保育生態,我們能做的事情不勝枚舉。
近年來,溫室效應問題造成全球暖化的現象已經普遍為科學家所接受,全球各地市井小民也因為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氣候變遷,而遭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環境災害。因此,這幾年來世界地球日主題都與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地球日雖然僅有一天,但這一天全球環保人士都齊聲呼籲全球公民關心環境危機,並將危機感轉化為具體而正向的行動。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是重要的國際性環保運動,它起源於1970年的美國,由威斯康辛州的參議員蓋洛尼爾森 Gaylord Nelson和丹尼斯海斯Denis Hayes發起,他們號召了兩千多萬人走上街頭,呼籲人類愛護地球、停止破壞,這是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草根遊行活動,促使國會迅速通過多項環境保護法案,並成立環保署,現代環保運動自此展開。現今已發展至全球193個國家、吸引超過10億公民的參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將一同參與這世界性的環保運動,透過節能減碳等日常環保行動、各種世界地球日活動來改善地球的環境。
在現代社會中,人類雖然逐漸邁向了高科技時代,使得生活更便利、更舒適,但也因為過度的開發、浪費能源,在不知不覺中,竟漸漸的把地球推入火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過錯。為了避免地球生態繼續惡化,人人都必須珍惜地球的資源。面對全球暖化、氣候極端、天災不斷造成的生態危機,全世界一直積極尋求能為地球降溫的解方,而方法就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環保議題與新聞,平時不浪費食物、自備環保餐具、選擇環境友善產品、確實做好垃圾分類等,從日常習慣開始付出一點對環境對地球的關懷,都能讓我們的環境獲得改善。
響應世界地球日,環保工作並非僅在地球日當天才做,而是要隨時隨地做好環保愛地球的相關工作,比如現在所推動的「資源回收」、「垃圾不落地」政策都需要民眾的積極配合。此外,在家庭中多落實環保,比如隨手自備購物袋、少用免洗餐具、節約能源等,大家養成隨時隨地做環保的習慣,才是愛地球的真正表現。
值得我省思的是,每年地球日都聽到更多承諾,但我們環境有因此變得更好嗎?避免地球日淪為形式主義的象徵,必須要有更好的公共政策和具啟發性的環境教育,不能只花錢搞宣傳,活動節日化、尤其是報喜不報憂更非負責任的作為;而是要有具體方案、數據,並要能持之以恆。維護生態、留下讓後代得以永續生活的優良資源與環境,才是真正的大愛及倡議世界地球日的真諦。總結而言,地球日不僅是一個象徵性的節日,更是一個提醒我們責任與使命的時刻。
社論/地球日的省思
-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