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逐漸上升,極端氣候發生的強度與頻率也逐漸增加,導致世界各地災難頻傳。為了降低災難發生的影響,避免地球走向毀滅的不歸路,世界各國陸續響應「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2022年3月我國正式公布淨零排放路徑及總策略,規劃「十二項關鍵戰略」,其中「淨零綠生活」為其中重要一環。
何謂淨零綠生活?「綠生活」是一種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像是自備杯子、餐具、使用購物袋、隨手關燈、愛惜物品等都是日常可見的綠生活行動。依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研究指出,生活行為的改變以及材料使用效率提升可以減少約8%的碳排放量。透過民眾日常生活行為的轉變,可以影響產業及商業的發展模式,促進2050淨零目標的達成。因此,淨零綠生活的推動與實踐是達成2050淨零目標的關鍵戰略。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近年,國際間興起永續食材的倡議。在國內,永續飲食推廣協會推出「永續食材指南」以「友善耕作」、「本土生產」、「低碳蔬食」、「少添加物」及「資源循環」五大原則作為永續食材指標。除了食材選擇外,還可以從改變烹調方式、愛惜食材做起。外出用餐,自備餐具或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選擇綠色餐廳,吃多少點多少,吃不完打包,珍惜食物,減少廚餘。
飲食習慣對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覷。根據研究,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食品生產和消費。肉類和乳製品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甲烷和二氧化碳,而植物性飲食則相對環保。因此,改變飲食結構,減少肉類和乳製品的攝入,轉向以植物為基礎的飲食,能有效降低碳足跡。
食物浪費是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問題。世界上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在生產、採收、運送、販賣或烹調等過程,還未端上餐桌即被丟棄。因此,從源頭開始減少食物損失能有效減少資源浪費。有些蔬果因為外貌不佳而被捨棄,選購食材,可多選擇格外品,營養價值一點都不少,美味一樣好。享受食物原型,減少添加物,健康無負擔。
飲食習慣的改變是推動淨零綠生活的重要一步。我們應該透過舉辦講座、研討會或工作坊;鼓勵人們選擇本地、有機和季節性食材及提供相關的食譜和烹飪技巧;在學校課程中加入飲食與環境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從小就了解他們的飲食選擇如何影響環境;分享實踐可持續飲食的個人或社區成功案例等方式,來提升公眾對飲食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只有當我們每個人都意識到飲食選擇對環境的影響,並付諸實踐,我們才能真正實現淨零綠生活的目標。
社論/從飲食習慣的改變啟動淨零綠生活
- 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