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際網路及行動裝置普及,網路詐騙、個資外洩、違法內容及錯假訊息等危害網路安全的風險與日俱增,因此,培養敏銳的網路傳播素養及良好的網路使用習慣,已成為每位網路使用者的必備能力。在資訊快速變化的數位時代,大家在暢遊網際網路的同時,也要提高警覺,避免掉入網路陷阱;分享網路資訊時,也要注意避免成為違法內容或錯假訊息的傳播者,共同維護安全的網路環境。
數位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全球網路用戶已突破50億大關,人們平均每日接觸螢幕時間超過7小時。在這個虛實交融的元宇宙時代,網路安全已從技術議題轉變為現代公民的生存技能。2023年全球網路犯罪造成8兆美元經濟損失,相當於德國全年GDP總量,每11秒就有企業遭遇勒索軟體攻擊。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揭示著:網路空間既是人類文明的新大陸,也是充滿暗礁的危險海域。
根據警方統計,我國2023年假投資詐騙案較前年激增47%,單筆最高損失達新台幣2.3億元。社交工程詐騙呈現高度定製化趨勢,詐騙集團運用AI深度學習分析個體行為模式,台灣網路觀察基金會研究指出,LINE群組轉傳的假訊息中,87%經過情緒化包裝,傳播速度是事實查核報告的6倍。個資外洩形成黑色產業鏈,更嚴重的是,超過六成的民眾在不同平台重複使用相同密碼,猶如將所有家門鑰匙掛在同一串環上。
在資訊爆炸的數位時代,多數人早已習慣使用電腦、平板、智慧型手機等從事各種活動、閱讀各種訊息。社會參與可從鄰里防護網做起,例如台北市某社區成立「銀髮數位保鑣隊」,由年輕住戶協助安裝防詐APP並定期更新,關鍵在於建立「安全文化」,將資安意識融入日常決策流程。
數位素養教育亟需體系化,已有越來越多國家將網路安全納入中小學必修課,學生需通過社交工程模擬測驗。日本開發「網路生存遊戲」,讓青少年在虛擬攻擊中學習防護策略。我國從中央到地方政府亦積極建立分齡教育框架,針對銀髮族加強反詐騙演練,對青少年則著重隱私保護與媒體識讀能力培養。在個人防護部分,推廣「停、想、查」三步驟:遇可疑訊息暫停互動,思考來源合理性,透過官方管道查證。
大人都無法抗拒網路的誘惑,對小孩來說又談何容易!站在人類數位化遷徙的歷史節點,我們需要重新定義網路公民的權利義務。真正的數位文明,不在於完全消滅黑暗角落,而在於建立全民參與的永續防護生態,讓每個網民都能成為照亮虛擬世界的微光。當技術防禦、法律規範與人文素養形成三位一體的防護網,方能在數位浪潮中穩握舵柄,駛向更安全的網路未來。
社論/網路陷阱多 全民參與打造網路安全生態系
- 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