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山海洋遺址公園 閩侯小箬打卡必選地--福州晚報

  • 2023-12-20

 【本報訊】根據福州晚報報導,夜色漸濃,位於閩侯小箬鄉湖柄村的牛頭山海洋遺址公園迎來一天中的「最亮」時刻。沿著鵝卵石鋪就的小徑往牛頭山拾級而上,只見幽藍漸變的燈光將這處遺址公園打造成一片「陸上海洋」。

 小箬鄉湖柄村,距離閩侯縣城約30公里,總面積2.3平方公里,是一個常住人口不到400人的小村子。往村裡的牛頭山走去,時不時可見路旁沙土中露出碎片,仔細一看,竟是貝殼。

 原來,1979年7月,為配合水口電站建設,福建博物院派人對南平至閩清、閩侯段的閩江沿岸進行了一次考古調查,在閩侯縣原洋裡公社小箬大隊發現了一處以貝丘堆積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址位置就在湖柄村的牛頭山上。

 隨著考古作業的不斷深入,考古人員發現,遺址大致有三層堆積,其中下層灰土堆積較厚,採集到磨光泥質灰陶簋、籃紋和方格紋的橙紅陶罐、夾砂紅陶釜殘片,以及鱉甲、石杵、陶網墜等,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曇石山文化」。曇石山遺址是福建史前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距今5000年至4300年。牛頭山遺址年代可至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7000年,早于曇石山遺址約2000年,是一處具有重要價值的河旁臺地式貝丘遺址,保存著青銅器文化、海洋文化的獨特印記。1989年3月,牛頭山遺址被閩侯縣公佈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月,為配合閩江水口水電站樞紐壩下水位治理工程,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對牛頭山周邊地帶進行田野考古調查,又發現蛇山等多處遺址,採集到青銅環、石錛、陶罐等器物,文化特徵以史前墓地遺址為主。

 2021年10月,湖柄村將位於牛頭山山頂停辦多年的閒置小學進行改造,打造一處海洋遺址公園。

 這裡佈置了牛頭山文化遺址展覽,包括考古發現、調查勘探事記、遺址陳列、價值探索等板塊。引人關注的是,在3D全息投影、觸摸感應等新技術的應用下,讓到訪的遊客仿佛踏入一場光與海的奇幻邂逅。

 只見藍色的燈光透過場館(公園主體建築)外觀的空隙,映射出靈動的光斑,再現了古時這裡的一片汪洋。來到位於館內的3D展示廳,詩化後的光影、聲、色,將湖柄村牛頭山遺址蘊藏著數千年的海洋文明娓娓道來。此外,在場館外立面上,不時閃爍變幻著飛鳥、遊魚、獨角獸、舞者等或有趣或夢幻的圖案,光影交錯,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