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福州/訪古探幽 榕江書院歷史探微--福州晚報

  • 2023-09-15

 2023/09/14(福州晚報報導)清代閩籍文人陳溶,曾寫過一篇《榕江賦》,賦中這樣描寫閩侯南嶼鎮雙龍村的合浦江景:“滄波漠漠,沉數點之青山。喬木陰陰,蔽半空之白晝。是以江得榕兮,溶溶乎,沇沇乎,浮兩岸以揚芳。榕得江兮,鬱鬱乎,蔥蔥乎,貫四時而滋茂者也。當夫榕梢解凍,江介迎春,十頃春潮,小港千家,春樹芳鄰。”

 雙龍浦口村榕江一帶頗得林壑之勝。這一條江流,原名合浦,因為榕蔭蔽日,故名。該江段亦屬大樟溪,歷經村民數百年經營,江岸遍地榕蔭,蔚為壯觀。於是榕江之名由是定立,書院亦因此命名。書院位於雙龍村浦口自然村,《榕江賦》詮釋了榕江書院的優美環境。

 《榕江賦》為陳溶所寫。陳溶(1754-1808),龍湖陳氏厚道房十六世祖,字邦禮,號境塘、慎庵。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舉人,嘉慶辛酉(1801年)會試挑取一等,分發山西省試用知縣,“前署吉州、次署絳縣、陽城,嘉慶十二年(1807年)丁卯實授路安府長治縣正堂”。為官勤於政事,終卒于任所。其以施德政、興文教為己任,當地“士尊夫子、官箴無愧”。

 榕樹維繫著陳氏族人的情感紐帶,《榕江賦》記錄了榕江一帶自然景色與人文歷史,同時也體現了陳溶的文風才情。

 今書院已不存,陳振泉《雙龍榕江書院》一文記載其昔日情況,內容包括建築朝向、占地面積、空間格局等,梳理如下:

 書院地處三桂堂龍湖陳氏宗祠右邊,建築坐北向南,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山崗蔥翠,秀色宜人。前以龍湖雙鸝山為屏,左傍清溪,後倚蒼榕,周遭自然景觀更添書院幽意。書院正門為上弧下方的石拱門,行書匾額“榕江書院”,門兩側聯語“詩書敦世業;簪笏振家祥。”書院正廳面闊三間,前堂、中庭、後廳,左右兩邊護厝樓,為抬梁穿鬥混合式雙層土木結構樓房,硬山頂,燕尾脊,四方屋頂飛簷翹角,外牆以瓦片鑲嵌塊石砌築,清代建築風格。庭院正中以板石砌構天井,左種翠竹,右植紅梅,大廳供奉孔子牌位。

 書院改制以後,榕江書院經歷了一些變化。從1927年到1950年,書院及該地址曾演變為小學,已知的名稱有:榕江小學、龍浦小學、福華中學、雙龍小學;1969年改建成知青點,知青回城後,改建成雙龍保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