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說,醫療資源在地化,是解決偏鄉醫療問題的方向。目前山地離島地區的醫師及護理人員,高達7成是在地公費生,他們留在家鄉服務的意願較高,可就近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以補城鄉醫療資源不均的缺口。
2012.10.06 02:34 pm
以色列模式 戰鬥部隊到老人中心服務(原標題)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台灣早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隨著少子化及平均餘命增加的雙重衝擊,學者推估半世紀後,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是失能者,若不及早因應,後果堪虞;高齡化問題又以偏鄉最嚴重,學者建議應增加公衛護士編制,也可借鏡以色列做法,讓戰鬥部隊到老人中心服務。
台灣公共衛生學會、台灣流行病學學會、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6日舉行聯合學術研討會,討論「高齡化社會─公共衛生所面臨之挑戰」。台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理事長、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吳肖琪表示,根據衛生署2010年長期照護保險推動小組的調查結果來推估,2011年我國失能人口為69萬4612人,到了2060年,將大幅攀升到202萬8142人。若以台灣人口呈負成長的趨勢來看,屆時總人口約2000萬上下,失能者將占十分之一。
中山醫學大學校長賴德仁指出,高齡化社會面臨到的問題影響甚巨,例如勞動力會大幅減少,產業因此變遷,醫療照護急遽需求增加,社會福利制度和財政問題立即浮現,老人安全與居住空間都需要再考量等,都是高齡化社會要重視的問題。
吳肖琪警告說,為因應這個巨大變遷,長期照護必須成我國的重要國家政策。但檢視目前長期照護體系,吳肖琪認為至少有資源分配不均、偏遠地區人力不足、照顧品質有待提升等問題,解決策略之1是,健全各縣市衛生局和公衛護士人力和能力,並強化衛生局、社會局合作。
每位公衛護士 照護6000至2.5萬人
策略2是強化社區衛生福利人力,吳肖琪建議,各鄉鎮市區衛生所至少應配置一名公衛師,進行社區診斷、資料分析、資源開發及連結等工作。此外,也應增加公衛護士的編制,依照國際標準,每名護士最多照護5000千人,但台灣每位公衛護士卻要照護6000至2萬5000人,人力明顯不足。面對這個困境,她認為以色列讓戰鬥部隊到老人中心服務的做法,也許值得借鏡。
衛生署護理及健康照護處處長鄧素文坦言,國內的確有部分偏鄉乏醫療照護人力,衛生署已透過全民健保的運作,訓練偏鄉在地人成為照護員,再設立醫療服務據點,當做前進基地,方便中大型醫院的定期支援。例如,衛生署就要求台東馬偕及台東基督教等中大型醫院,定期開巡迴醫療車到台東縣山上的醫療據點,提供醫療服務。
鄧素文說,醫療資源在地化,是解決偏鄉醫療問題的方向。目前山地離島地區的醫師及護理人員,高達7成是在地公費生,他們留在家鄉服務的意願較高,可就近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以補城鄉醫療資源不均的缺口。
離島醫技護高達7成在地公費生,留鄉意願較高,以補城鄉醫療資源不均缺口--聯合新聞網
- 2012-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