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資金應導入公共建設 觀光區改善、離島建設等期限長,年平均4%-6%穩定收益,最適合長期負債壽險業投資--中時電子報

  • 2012-12-03
提示: 許多公共建設有自償性,例如航空站、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捷運、停車場、公有土地的工商業區開發、觀光區的改善、離島建設…等。這些公共投資回收的期限很長,每年平均可以有四到六%的穩定收益,最適合擁有長期負債的壽險業者來投資。 ...
2012-12-03 01:08(原標題)保險資金應導入公共建設/中國時報社論
政府接管的國華人壽完成標售,由全球人壽取得經營權。有媒體形容,這塊主管當局身上的大石頭,在背負了三年之後總算落地。但是國內淨值為負的保險公司還有好幾家,如今國華人壽案賠付了一大筆金額,還有能力可以處理其他的保險公司嗎?保戶的權益如何得到保障?大家心中還是充滿了疑問。
這次的標售交易,絕對金額看起來嚇人,但低於原先市場的預期。賠付金額的來源,不管是負責接管作業的保險安定基金的既有現金,或是另外還需要向銀行借貸的資金,都直接或間接來自業者的業務收入。根據報導,此基金每年從保險業者收保費大約十八億元。另外,立法院多年前同意,參考國外作法,政府不再從金融業收取營業稅,但保留營業額二%的現金,存入特種基金,作為打消呆帳之可能需求。就保險業而言,這個財源每年約七十五億元。
因此,在大架構下,目前不論是中央存保公司所負責的銀行,或是保險安定基金所負責的保險公司,基本上「取之於客戶、用之於客戶」,屬於一個自給自足的機制;外界擔心所謂「納稅人買單」,是以訛傳訛,在正常情況下不會發生。但是,金融環境變化多端,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當社會發生系統性風險,脫離正常情況時,政府要如何出面處理的問題。
其實,各國產生金融風暴,所歷經的軌跡非常相似。一開始,會先有一個「因」。美國從二○○一年起的超低利率政策,就是一個「因」。這個因所出現的「果」,依次為房價上漲、泡沫崩盤、房貸變成呆帳、金融機構發生倒閉危險、政府出面救市。
現在台灣保險業所面臨的困難,也有其「因」。早期保單設算的利率很高,但投資報酬率更高;當時主管當局為了讓壽險業的利潤適度「回饋」給客戶,鼓勵保單利率走高。他們沒有想到,高利率的環境不可能永遠維持,但一張壽險保單的期間,往往長達三、五十年或甚至一輩子。
果然,後來進入低率時代,投資報酬率走低,所有這些高利率保單就變成壽險業背負的「魔咒」,而且,成立愈久的保險公司,虧損愈大。沒有銀行通路,不能用大量新的低利率保單來「沖淡」損失的保險公司,虧損也愈大。如果股東又不願大幅增資,局面就愈來愈不可收拾。
壽險業和銀行業不同,保單是很長期的負債,而銀行的存款負債是短期的。銀行一旦有風險,會立刻發生擠兌,保險業有風險,還可以撐很久。也因為如此,銀行業有問題,中央存保公司必須立刻全面接管,保險業有困難,政府可以運籌帷幄的時間很長,而且可以使用的手段有更多的彈性。
因此,我們建議,對於已經發出警訊多年的公司,政府應當一如往常,要求其股東增資。如果股東未能增資,政府可以派員進駐監管,查核是否有不正常的投資或放款。如果都沒有,只是單純地遭受到高利率保單的損失,政府要確認的是,這種損失不會因未來不合常理的資產配置政策而擴大。如果原經營者明顯不願增資,又有「擺爛」而丟給政府承接的跡象,當然一定要阻止其發生。
至於低利率的大環境,雖然超過主管機關能力的範圍,甚至也超過國家能力的範圍,還是可以想一些辦法,讓壽險業的資金有所去路。目前壽險業存在銀行的現金有數千億之多,遠超過周轉的需要,既然政府、社會均不願他們拿去炒房地產,何不導引這些資金投入公共建設?
許多公共建設有自償性,例如航空站、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捷運、停車場、公有土地的工商業區開發、觀光區的改善、離島建設…等。這些公共投資回收的期限很長,每年平均可以有四到六%的穩定收益,最適合擁有長期負債的壽險業者來投資。行政院半年多前曾與業者座談,還開出海水淡化、汙水下水道和長期照護三個方向,但是事到如今,幾乎每個大案都還停在原點。
政府資本支出,受限於公債上限影響,已經很難大幅增加,但目前低迷的經濟環境,正需要擴張性的公共投資政策。導引保險業的長期資金投入公共建設,兩蒙其利,是最好的選擇。行政院相關單位,何不拿出魄力,劍及履及,做點成績出來給國人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