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片段/中共第1代女飛行員 駕機急送砲擊金馬密令--廣州日報

  • 2013-03-07
組圖:大陸第1代空軍女飛行員秦桂芳白髮蒼蒼(圖左上)、第4代61歲陳妍(圖左下)、她門年輕英姿(圖右上)、廣州日報婦女節專文介紹。(圖: 廣州日報記者邱偉榮攝)

組圖:大陸第1代空軍女飛行員秦桂芳白髮蒼蒼(圖左上)、第4代61歲陳妍(圖左下)、她門年輕英姿(圖右上)、廣州日報婦女節專文介紹。(圖: 廣州日報記者邱偉榮攝)

2013-03-07【記者何瑞琪、徐靜】
2012年是中共空軍首批女飛行員首飛60周年,迄今大陸已有9批500多名空軍女飛行員,成為世界上擁有空軍女飛行員人數最多的國家。
其實,大陸廣東女性與中國大陸空軍飛行頗有淵源。事情得從1951年開始說起,這一年,遵照共產黨中央指示,空軍從華東軍政大學和航空預科總隊選調55名女學員送到駐牡丹江的第7航空學校學習。55人中,有3人來自廣州,她們分別叫秦桂芳、伍竹迪、王堅。
廣東省航空聯誼會在2013年38婦女節前夕,邀請多位退役的新中共女飛行員參加活動,並借此機會也得以聆聽女飛行員講述她們的精彩故事。
第一代/
1958年,根據中央軍委指示,中共人民解放軍將對在金門、馬祖進行警告性砲擊。作為絕對機密檔,密令不能用通訊設備傳達,只能用飛機送達指示。8月22日,午睡中的秦桂芳被敲門聲驚醒,她被要求將一份絕密緊急命令送往福建。她立即執行命令,途中穿越氣流、雲層和積雨,艱難降落。
秦桂芳:最難忘38婦女節天安門前首飛
今年,秦桂芳雖已至耄耋,但其精神矍鑠。作為中共首批女飛行員,她曾想一輩子開飛機,但時勢突變被迫停飛。回憶往事,她說了無遺憾,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1950年,在抗美援朝運動熱潮下,秦桂芳帶頭報名參軍,並填報空軍。通過體檢後,秦桂芳有幸中選。進校第2天,連長就叫她們寫保證書,保證5年之內不談戀愛。秦桂芳滿不在乎,只要能開飛機,一輩子不談戀愛都可以。誰知連長不領情,拿著保證書找她談話來了:“誰讓你一輩子不談戀愛了?只能保證5年,不准保證多了。”
1952年38國際婦女節,第一批女飛行員首次亮相。12時15分起飛後,6架飛機以單機跟進的隊形,劃破天際。秦桂芳飛最後一架,這是對飛行員技術要求最高的位置,前面飛機稍微一動,後面的飛機就要跟著動,最後一架就得不斷調整穩住隊形。飛到天安門上空時,為了讓地面的群眾看得更清楚,高度降低到600米,最後全部順利降落在西郊機場,西郊機場掌聲雷動。
秦桂芳回憶,飛行經歷中最緊急、最危險、最有意義的,是送毛澤東親自簽發下令砲轟金門、馬祖的絕密作戰命令。
第二代/
第二代女飛行員諸惠芬是空軍唯一授予榮譽稱號的“優秀女飛行員”,也是女飛行員中最早擔任高級領導幹部的。對於讚譽,她擺擺手:“我個人是不願意離開飛行的,但是組織有需要,我就適應新的崗位。”
諸惠芬:22年如一日照顧植物人丈夫
老一輩對諸惠芬的名字不會陌生,上世紀60年代的報刊已常有她的事蹟。第一代女飛行員秦桂芳說,惠芬很不容易,她的丈夫患病臥床,逐漸成植物人,她每日到醫院照顧丈夫,至今22年如一日。
對比第一代女飛行員,諸惠芬說訓練條件大有改善。第一代的教練機非常落後,沒有與地面聯絡的無線電臺,起飛時僅靠信號員在地面上打旗,飛上天后就失去聯繫了。機艙內教員與學員之間也沒有通話設備。
1963年,河北、河南鬧水災,連續工作幾天的諸惠芬再次申請空投救災。按航程計算,飛機應該抵達後河村上空了,但是搜索許久,一個地標也沒有。繞了一圈又一圈,時間已近黃昏,她把飛機降到150米再次辨認地面。最後她終於找到鄉親們,空投了救災物品。
1964年9月,空軍授予諸惠芬“優秀女飛行員”的榮譽稱號,並選為第三屆人大代表。1973年,從部隊副團長的崗位調中共民航總局任副政委。
期間,丈夫佟文森也調到北京民航部門擔任通信處處長。但天有不測風雲,由於長期加班,勞累過度,1991年他在出差時突發腦溢血,搶救後需長期臥床,後來逐步發展成植物人。她每日到病房忙碌,佟老臉蛋乾淨,衣著整齊,定期探望的戰友們無不感動。
第三代/
“第一代女飛行員證明女人可以升空,第二代證明女人可以飛到什麼程度,我們第三代證明什麼都可以飛,”來自遼寧錦州的王淑豔說話大嗓門,性格豪爽,“32年我幾乎飛遍各種運輸機型,空運空投、軍事演習、科研試飛、人工降雨、抗洪救災等都上過。”
王淑豔:如果有下輩子,我依然選擇飛行
50歲生日那天,她完成最後一個起落。在教出來的第6批女飛行員陪伴下,王淑豔繞著飛機,走了一圈又一圈,眼淚奪眶而出:“如果有下輩子,我依然選擇飛行。”
第三代女飛行員和第二代之間,整整間隔了9年。1965年春天,空軍才開始在北京、上海等五省市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中進行“普選”。
1965年7月,王淑豔來到空軍某航空預備學校。一年內,所有學員完成了入伍教育和到航空兵某師機務部隊下放鍛煉。畢業後,她們全部進入空軍某師。自此,王淑豔在湖北待了20年。
32年的飛行人生,王淑豔曾被評為全軍優秀教員、空軍優秀飛行員。除執行軍事運輸任務外,還先後多次參加過抗洪搶險、抗震救災、人工降雨、撲滅火災以及支援民航運輸等任務。
1981年,她駕駛飛機進行人工降雨作業。飛機直撲濃重的雲層,開始噴碘化銀後,雲層急劇變化。飛機在強烈的對流雲中上下翻轉,哢哢作響。她一邊努力保持飛行狀況,一邊在洶湧的雲海裡來回穿梭耕耘。“每次飛機像要散架似的,很難操縱。”
1979年中共對越自衛反擊戰,王淑豔榮立二等功。“有一次軍情緊急,夜間航行,我載著滿飛機的手榴彈就升空了。降落後才發現,手榴彈竟都打開保險,幸虧沒意外,現在想起來真害怕。”
第四代/
趙敏捷和江冰晶有些類似,她們生於武漢,在當飛行員前都是醫生,兩人成為飛行員前都已入伍,但她們告訴記者,飛行員的身體檢查要比入伍體檢更為嚴格,除政治考察外,視力檢查、平衡技能和耐力條件考察是最重要的內容。在通過選拔後,她們到衡陽集中,隨後進入空軍某飛行學院。頭一年是學習飛行理論,諸如飛行原理、三角幾何和函數知識。
理論是一回事,真正上機飛行是另一回事。最初訓練時,江冰晶飛機上嘔吐是出了名的,她只好用手套當做“垃圾袋”,有時候訓練飛行中甚至要把教練的手套也用掉。或許人們最關心的是飛行中的危險,對飛行員來說,這並不罕見。江冰晶在一次訓練中,因為指揮錯誤,差點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女飛行員們的訓練生活有諸多相似之處,但第四批卻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那就是她們曾進行過跳傘訓練,“以前和以後都沒有這樣訓練過”。
骨子裡的飛行員,讓她們引以為豪,這也是她們努力工作的原動力。
陳妍:21年飛專機“鵝毛落地,杯水不灑”
當陳妍出現在眼前時,誰也沒看出她已61歲。作為我國第四代女飛行員,她千里挑一偶然中選,初次訓練時卻病了兩個多月,最後歷經考驗成功畢業,進入空軍34師,一直執行為首長開專機的任務。
1970年9月底,陳妍來到空軍某飛行學院,此後進行了10個月的航空理論學習和約1年的教練機飛行。在訓練期間,陸續有6名女同學因身體條件或技術不過關再次被淘汰,最終畢業時,只有25人成為我國第四代女飛行員。
從航校畢業後,第四代女飛行員有兩種去向,一批飛運輸機,一批進入特殊運輸部隊。這是中共空軍的一支神秘部隊,這個師常被稱為“專機師”。它承擔著中央領導人的專機工作,要求飛行員不但技術精良,並且政治可靠。
據陳妍的回憶,“專機師”資料絕密,要求苛刻。她透露,飛行必須做到“鵝毛落地,杯水不灑”,也就是說機艙內放一個裝滿水的碗,直到落地一滴水都不溢出,整體飛行感覺如鵝毛般靈動輕盈。在“專機師”飛行六、七年,陳妍出色地完成了任務,無數將軍政要都坐過她的飛機。後來她調任武漢,再來到廣州,21年飛行生涯都執行客機任務。她永遠記得某位領導對她的評價,“坐你的飛機就是放心”,這便是陳妍認為對工作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