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台灣》樂劇 捕捉蔣勳遊歷芹壁等各地所見魅力--中時

  • 2013-10-10
《少年台灣》試圖用音樂劇的方式,呈現蔣勳同名原著的文字魅力。(實習記者林彥君攝)

《少年台灣》試圖用音樂劇的方式,呈現蔣勳同名原著的文字魅力。(實習記者林彥君攝)

2013-10-10【汪宜儒/台北報導】
改編自作家蔣勳同名著作的文學音樂劇《少年台灣》即日起在南海劇場上演,導演符宏征將蔣勳筆下詩性寫意的氛圍,以及充滿溫暖力量的人物故事,轉譯成為舞台語言。這齣音樂劇透過歌隊的概念,結合讀劇的敘事、音樂會的分章,傳遞10段摘自蔣勳書中的台灣風貌。
蔣勳在2012年出版了《少年台灣》,裡頭是他遊歷台灣各地的所見所感,包括南投集集、台北大龍峒、馬祖芹壁、澎湖望安、雲林古坑、台南白河等27個場景。音樂劇版本則敘述一位作家拜訪畫家,聽畫家訴說他過去在不同城市發生的故事,帶出書中10個場景,包括台東龍坑、彰化鹿港、台北大龍峒、九份與南投集集等。
將文學轉化成戲劇,本來就有難度,加上蔣勳的《少年台灣》書中沒有強烈的戲劇情節,多的是他對各地氛圍、味道、感觸的描寫,因此這次的音樂劇的改編是項挑戰。
符宏征擅長以肢體、舞台調度場面也坦言:「更難的是蔣勳其人、其文給觀眾的既定印象,那種強烈的個人魅力與質感,自在自如的優雅,冷靜的詩意,是很難以在舞台上具象呈現的。」
為此,符宏征不採用一般的線性說故事的手法,「呼應原著篇章式的結構,我採用音樂會上,一個樂章接著一個樂章的手法;也在讀劇時,重視聲音表現。」
舞台上,不斷出現的譜架、簡約的鐵框棧板,是演員們歌唱、朗誦、走位的主要背景,隨著文字的唸誦、歌曲的唱和,搭配簡單的肢體與意象式的投影,符宏征試圖以聲音為主角,構築出蔣勳文字的味道。
《少年台灣》由楊忠衡編劇,音樂工作者冉天豪作曲,歌手殷正洋主演,自即日起至10月20日在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的南海劇場演出。13日晚場的演出前,蔣勳也將親自到場為觀眾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