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張謙香港十九日電)前美國駐北京大使及駐台灣代表李潔明,在亞洲華爾街日報發表專文強調,美國在兩岸關係上不是「分離者」,不是要「解繩結」,而是要「結合」它。至於如何結合它,美國可以從經濟著手,譬如思考如何令台灣海峽非軍事化,如何可以令廈門成為兩岸經濟自由區,甚至設立迪士尼樂園等。
李潔明在其題為「美國角色」的專文中表示,今天推動兩岸關係的動力是經濟。他說,台灣在中國的投資及貿易,是中國經濟成長的因素,而經濟成長使得中國保持穩定及繁榮;而對於台灣的出口、製造效能及資源,中國市場也是必須的。
他認為,中國和台灣是全球供應鏈成功組合的範例。
但中國和台灣彼此間也有憂慮的地方,中國主要憂慮台灣走向獨立,損害其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名譽及民族復興;而台灣的憂慮源自中國歷來對當地進行殖民統治、佔領及殘害。過往中國發生的災難性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及天安門事件,更加令台灣不願意在政治上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基於上述原因,中國和台灣各說各話|中國強調統一和主權,台灣則強調民主和自決。
李潔明指出,在上述矛盾困局中,美國顯然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他進而分析,過往美國對處理兩岸問題的原則是:不同的時代訂定不同的政策。譬如七十年代,當美國願意與中國接觸時,它對兩岸問題所訂定的政策框架是支持「一個中國」。
稍後,當中國聲稱不惜以武力攻台時,美國則改變其政策框架,改為接受「和平方案」。到了八十年代,美國並鼓勵兩岸擴大經貿往來。
李潔明指出,美國的兩岸政策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一個安全及穩定的台灣夥伴,有利於美國與中國週旋;美國對台軍售就是基於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事實證明,過往這種模式是有效的。譬如因為美國對台大量軍售,以及前總統雷根的個人支持,令台灣的故總統蔣經國解除戒嚴及對中國開放,隨後促使兩岸同意對「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雙方代表並於一九九三年四月在新加坡見面。
李潔明進一步指出,如果美國的上述政策框架不獲今天的台灣當局承認,那麼,上述的成功歷史模式也已經被台方打破。他說:美國對台的軍事支持和軍售,不是被台灣用來遠離中國的,其實際用途是令台灣覺得安全,從而願與中國交往。
經過上述分析,李潔明聲稱,美國應該繼續維持上述成功模式作為對台軍售的條件。
他表示,美國固然要繼續嚇阻中國對台灣採取任何武力行動,但對台軍售、對中國的嚇阻及台灣關係法等,只是一種維持平衡的槓桿,因為中國也與美國簽訂了三個聯合公報,以及在軍事及地理上佔優勢。
李潔明強調,美國在兩岸關係上不是「分離者」,不是要「解繩結」,而是要「結合」它。至於如何「結合」它,美國可以從經濟著手,譬如思考如何令台灣海峽非軍事化,如何可以令廈門成為兩岸經濟自由區,甚至設立迪士尼樂園等。930419
李潔明籲美促進台海非軍事化
- 2004-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