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郎英

  • 2019-04-05
 曾幾何時,家遠了,阿爸老了,才想到自己怎麼這麼少好好陪他……
 近日上映的國片《老大人》,邊看邊哽咽,這部探討高齡社會老人照護影片,場景貼近生活,台詞撼動人心,堪稱最催淚的親情片。而我之所以淚彈猛爆,是因為感覺太熟悉了,在我的原生家庭裡。
 老父親金茂(小戽斗飾)年近八旬,老伴辭世後獨自住在平溪郊區老厝裡,身體狀況日益變差,負責照顧他的兒子益正(喜翔飾)不堪照顧病痛老人的壓力,屢屢抱怨情緒爆走。女兒玉珍(黃嘉千飾)希望父親能搬往台北同住,可是老人家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死也不肯讓女兒照顧他。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當兒子就應該喔」、「你都嫁出去了,是要讓人家說閒話喔」、「快點吃完趕快回去……常來看我就好」;這些語詞經常出現在我與弟弟、與爸媽的對話中,我明白弟弟要照顧殘弱兩老的苦楚,也體諒他賺錢養家分身乏術的壓力,可是不管我如何勸說,爸媽寧可窩在兒子家互相拖磨,就是不肯來與我小住幾天,更遑論讓我這嫁出去的女兒扶養侍奉他們。與電影如出一轍的情節,活生生在我身邊上演,心有戚戚。
 當父親病逝後,頓失依靠又病痛纏身的母親越發憂鬱,她向我透漏曾經偷偷去參觀過安養院,環境雖然不錯,但收費不低也管束太多,感覺沒有家的自由與溫暖。所以在她內心深處,其實非常害怕會被送去安養院,每每聽到這兒,我都忍不住鼻酸,抱著她安慰她:「哪兒都不去,就待在家裡。」
 因此,當我看到劇中老先生在安養院大發脾氣、頹喪哀怨時,仿若看見媽媽擔心無助眼神,讓我揪心不已。高齡化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能在自家承歡膝下、老有所終,變成未來社會無法強求的夢想,而在人生走向最後一哩路之際,絕多數人都會和老父親金茂有同樣想法:「只想回到老家安度餘生。」
 送不送養老院,是現代子女忙於生計無暇照顧孤老的難解習題,「應盡孝道、義務責任與妥善照顧」之間的交雜糾結,讓看護家人難以決擇。以前養兒防老的觀念隨時代改變日益崩解,老一輩執念子女應該奉養終老的價值觀,與子輩有心無力的現實生活壓迫,往往成為兩代人間的衝突爆點。
 與其對生死問題避而不談衍生誤解怨忿,不如開誠佈公共同面對生前預囑,心平氣和討論出平衡點與對彼此都好的安排,讓老者能放心安養,也讓年輕人能夠從容奉養。
 就如劇中女兒玉珍推著輪椅帶著老父去訂做西裝時,老人家完全沒有參加孫子婚宴的喜悅,而是暗自哀傷盛裝打扮即將歸天的愁思。那套西裝,藏著不一樣的涵意和放不開的情感,為人子女如果能夠細心些體諒些,就能事先撫慰老父的不安情緒。
 《阿爸食飯》撩心歌聲揚起:「即幾年誠操煩/ 你加老足濟/阮漸漸有歲/有幾頓坐做伙/ 咱著歡喜飽一暝」,年紀越大越能體會阿爸阿母的心情,悔恨當初沒有多撥出時間來陪他們聊天吃飯,如今天人永隔,徒留惆悵。
 有些事情再不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再不見就再也沒機會了,只要有心,家並不遠,記得常回家多陪陪父母。老大人,外表看似堅強,其實內心脆弱,他們很渴望家人的關懷呵護,為人子女應明白「愛要及時」這個道理,莫日後回首空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