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遊/羽毛

  • 2021-01-04
 唐朝詩人白居易(秋遊)曾述:「下馬閒行伊水頭,涼風清景勝春遊。何事古今詩句里,不多說著洛陽秋。」
 特別喜歡不冷不熱、秋高氣爽的天氣,不會大汗淋漓,身體也不會因寒冷而直打哆嗦。因此,秋天一直是屬於自己的旅遊旺季。
 除了氣候舒服以外,我更喜愛流連於有特色、有朝氣的文旅,誠心以為用心的飯店才能招來有心的客人,尤其館內擺設吸睛、創意無限,運用一些唾手可得的素材與創作者的小巧思,並與在地文化、歷史背景與良心企業做連結,展示早期文物的歲月軌跡,營造有內涵的文化底蘊,不但加分也雙贏。
 特別是近年來,文創產業興起,飯店也搭上這個風潮,許多老舊傳統的陳設易手後,利用黑白灰的基底顏色搭配暖色的木頭與綠意的盆栽,不刻意矯作與虛華,構築出簡單大方的風格,有時適度留白、樸實無華,不也是一種美。
 假日,流浪的基因作祟,到了久違的嘉義,從諸羅縣開始,一直是人口聚集的寶地,更是日據時代林木的集散所,處處深植著飄洋而來的東瀛元素。午後漫步於檜意森活村,此處為早期林務局宿舍,現今則是林業文化轉型與日本建築完美復刻的最佳範例,每個店鋪經過木作翻新,仍存有與阿里山的連結,並撒下文創的種子,漸漸於此茁壯發揚,逕而發展出精緻美的觀光產業。
 歷史是一把明鏡,許多典故造就了在地特色,像是先哲吳鳳的犧牲,改變遠古的不良陋習,衍生出高教以此命名的景仰;世界聞名阿里山的小火車從載木需求到觀光賞櫻,每日穿梭林間來往疏運遊客。此外,民雄的鵝生活辛苦,生前結實肌肉,取悅老饕的胃,都是拜產業轉型的經濟成長所賜。
 旅遊,能夠見多識廣,能夠心曠神怡,也彼此凝聚感情,至始至終皆帶來正向能量,或許很多人認為不就是換個地方睡覺,但身為創作者,移地生活的確可以迸出不一樣的火花與靈感,這是閉門居家所不能及的神秘力量。
 爰此,秋天暢遊,文化賞析,正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