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保健專欄/早期療育語言評估的重要性

  • 2010-08-17
縣立醫院聯合評估中心/房政宏語言治療師提供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小孩的語言發展,因為語言是經過學習而來的,如果學習過程不順利或因特殊因素無法學習,都會造成語言發展的遲緩。所以,就一個正常發展的孩子來說,約十個月大時就能發出ㄉㄚ、ㄇㄚ等牙牙學語聲,約一歲開始會說爸爸、媽媽等兩個字的詞,到了二歲大時,可講兩個字組合的句子;一般而言,孩子們在兩歲到五歲之間是學習語言最快速的階段。
 造成語言發展障礙的先天、後天因素很多,最常引起小朋友語言發展遲緩的原因是聽力受損,然而並非每個聽力受損的孩子都會表現出一般人想像中「聽不到」的症狀,他們可能對聲音仍有反應,只是聽不清楚,以致父母親認為小朋友「聽得到」,這時必須接受聽力檢查找出病因,才能找對訓練、治療的方向。我們需要透過早期療育中,不同的專業團隊中的合作,及早發現孩子的問題,並及早進行療育及訓練,減輕其殘障程度,個個能在成年後儘量訓練能獨立自主、立足社會。
 按照國外的經驗,如果這些孩子在三歲以前就做療育,其一年的療效等於三歲以後十年的療效,把握住最佳的療效時機,則孩子的殘障程度可以減輕,甚或消失,再經過醫療、特殊教育、職業訓練以後,這個孩子在成年以後,絕大部份可以自立自足,融入社會,並且養成獨立自主的生活。
 所以,在馬祖實際作語言評估中,我們發現有一些會受到文化或是語言不同的影響,例如馬祖當地的福州話,其音韻沒有國語中的捲舌音,所以常常看到那裡小孩的捲舌音在四、五歲時,仍然常常會發錯。有時小孩的語言學習也會受到家庭使用語言的影響,使得有些小孩忽略某一語言或是較少機會有不同的語言刺激。
 此外,我們也發現一些小孩在學習認字或是拼音上有困難,也有可能是特定型語言障礙的小孩;所謂特定型語言學習障礙,是指其他身心發展均正常,只在語言發展出現障礙的小孩,常常這些小孩有聽覺記憶、抽象化等概念上有困難,所以影響到正常拼字和認字的學習,不理解他們的原因,有時常會以為是小孩不用功的問題。
 所以我們透過一些早期療育評估的機會,不只是要篩選出有特殊需求的小孩,也能透過這次機會教導家長或是相關的早療人員,了解什麼是正常的小孩發展,或是當發現自己小孩有比較遲緩狀況時候,能夠早期給予相關的治療或是教育,並且讓家長或是老師能夠了解小孩情況,並且知道如何去幫助小孩能夠正常發展。我們希望能夠透過這次機會,能夠讓大家可以透過不同角度或是專業,來幫助小孩在生活或是教育等各方面的適應和學習。
 因為我們使用語言溝通是人類的重要本能,語言有障礙的兒童,不單與他人溝通會有困難,也會影響其他方面的學習,甚至不利人際關係,造成孩子自卑,不願與他人說話。因此,兒童語言障礙應及早發現,接受相關專家的評估,找出潛在的病因,以及最適合的治療訓練方式,愈早介入治療,改善的成效也會愈好。所以,我們需要大家能夠互相合作,不管是家庭的支持或是對於小孩的治療等,我們都能給予相關的支持。當然早期療育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才能有效的幫助到需要的小孩,讓這些小孩能夠早期發現、早期療育,以便早日融入正常的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