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思明辨,處變不驚

  • 2011-03-17
 日本發生了有史以來數一數二的強震,隨之而來的海嘯與核能電廠危機,更讓許多台灣民眾擔憂,正當我們密集接收各樣新聞資訊,試圖掌握災區現況與對我們的影響的時候,適度地拉遠距離,跳脫既有的思考框架是很重要的,媒體所提供的資訊也不能盡信,這是做為閱聽人的一種能力,也是做為現代公民獨立思考、沉著應付很重要的條件。
 日復一日,我們從台灣媒體上看日本災區的慘況,記者與主播生動地表達,似乎把災區民眾形容地一團慌亂,彷彿宗教經典上世界末日的到來,這時再特別強調屋毀人亡的畫面,整齣新聞彷彿成為了一齣災難戲劇。
 如果災區的景況真是如此,那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向旅居日本災區的記者還有親朋好友查證,真相卻不盡然如此。日本公民在平時嚴密的防災訓練下,已經知道該怎麼去面對地震災禍,政府也研擬了一定的防災應變計畫,災變時立刻啟動,包括免費提供災民飲用水、收容所、到便利商店和販賣機買飲食也由政府補貼,居民保持秩序,也鮮少出現趁火打劫或暴動與大規模、長時間的騷亂。
 那麼究竟是為什麼我們的新聞要呈現地那樣子呢?雖然缺乏直接的證據說新聞聳動與收視率之間的關聯性,但是我們發現這一波聳動、誇張的地震、核災新聞,都不出以往的災難新聞的操作方式,不管怎樣都要找到很悲慘的畫面,最好是怵目驚心、天崩地裂的場面,生離死別的情景更具戲劇效果,這在新聞學者的研究當中被歸類為迎合觀眾興趣,針對人喜歡刺激與感性的資訊所採取的手段。
 所以我們要小心,我們所看到的災難新聞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嚴重,真正應該關注的問題(如同日本震災對全球經濟的衝擊、官方說「核電廠安全」是真是假)可能被我們所關注的表像所蒙蔽。我們看到的(包括台灣媒體所觀察到的)可能是我們自己想要看到的畫面,就算不是為了收視率,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個人的經驗(甚至是喜好、偏見)影響我們的判斷。
 春秋時期衛國的君主靈公曾經寵愛過一位大臣叫彌子瑕,無論彌子瑕偷開他的馬車、把吃了一半的桃子直接給他都當作是好的;這些看法隨著彌子瑕失寵卻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明明是同一件事情,我們預設的立場是甚麼,看法是甚麼,所看到的東西往往就是那樣,可是當我們立場轉變,態度轉變了,所看到的可能就不是如此。古人犯過這個錯誤,也難保我們今天不會再犯。
 所以,無論是甚麼事情(不限於日本地震新聞),讓我們儘可能跳脫自己立場,試著用別人(尤其是不同立場/看法的人)的角度來看,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雖然違反人們「爭取知音」的人性,卻是我們擺脫偏見不可或缺的一環;讓我們把觸角更深、更遠,冷靜地觀察,審慎地判斷,更重要的是保持謙卑、柔軟的心去接納不同於我們經驗和立場的訊息,如同聖經雅各書所說:「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慢地動怒」,這樣子才能在資訊誇大混亂的時代更貼近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