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綠建築的下一步

  • 2019-11-27
 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全球暖化,已經影響人類的生活,節能減碳及永續發展成為世界嚴重關切的課題,從多項國際會議與公約可見一斑,當然各國政府也開始採取相關的有效措施。我國因為地小人稠,建築產業的能源消耗幾乎占全國總耗能的近三成,綠建築的推動已然不得不做,讓人類對於環境的衝擊可以盡量降低。
 綠建築現在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詞,甚至還成為建商的行銷手段,但說到底何謂綠建築?知悉者並不多,到底是植栽綠化的建築,還是省水省電的建築?其實現在西歐或美國都建立了具公信力的綠建築評定指標系統,台灣則是僅次於英、美及加拿大之後,第四個實施具科學量化的綠建築評估系統的國家。
 整個制度在設計上,包括了針對完工已取得使用執照之建築物頒發的「綠建築標章」,以及規劃設計完成並取得建造執照之建築物頒發的「候選綠建築證書」兩項,主要是希望藉由候選綠建築證書的評定,提供事先評估以適時調整不適當的設計,減少建築物完成後無法改修,或造成必須耗費更多費用及製造更多廢棄物等問題。
 而取得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評定的建築物,原則可保證未來大約40年的使用階段,提供使用者省電20%、省水30%、省資源且舒適健康的居住環境。截至106年12月底,累計取得綠建築標章及候選綠建築證書已有六千八百餘案,從早期以公家建案為主,現在民間業界參與率逐年上升,據內政部估計每年約可節電16.76億度,節水 7,933萬公噸,以及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94.47萬公噸。
 從認證的角度來看,建築物能否被稱為綠建築,取決於是否達到規定的量化標準,像是可以省多少水電,用了多少的比例的回收建材等。但現在也開始出現重新檢討綠建築的聲音,並非說綠建築有疑義,而是要反思綠建築的真義,像是不管什麼等級的綠建築,雖然或多或少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但只要有營造的事實都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因此並非綠建築就是環保建築,只能說兩相其害取其輕。
 學者廖桂賢就舉例說明,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阿布達比新打造一個所謂永續的生態城市 Masdar city,整座城市設計完全依靠再生能源,交通全部採用電動汽車,號稱零碳排和零廢棄,但在不適合人居住的沙漠中斥資進行開發,即便使用高端綠建築相關技術,能否奢言綠色建築,更遑論新建築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終究是環境的額外負擔。
 綠建築觀念的浮現,在於現代建築所造成的環境破獲,少點耗能充其量就是壞事少做點,因此真正綠建築應該是不但不能對環境造成負荷,進一步還必須修復原有的環境。馬祖各鄉新有建物,一棟還比一棟高,為了停車需求,一棟挖得比一棟深,對環境影響勢所難免。也許正如學者所言,我們的綠建築政策作為必須更積極,除了新建全新綠建築外,更要將現有舊建築全部升級為綠建築,當然更要跳脫建築物的空間尺度,從整個馬祖來思考,讓全馬祖綠起來,這才是綠建築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