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避免網路成癮的漩渦

  • 2019-11-29
 網際網路對於當下生活是無可避免的一環,許多孩童自出生後就沉浸於光纖科技,對於網路介面使用與資源搜尋的敏銳度與熟悉度均較父母一輩的「數位新住民」來得強,成為不折不扣的「數位原住民」。這股趨勢儘管無法抵擋,但重要的是如何學會馴服網路這巨靈,與其和平共處,而非放任成為網路成癮的惡性細胞,侵蝕寧靜的生活。
 先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家庭生活教育碩士趙佩抒來馬演講時曾指出,只要有網路使用時間不斷延長、超越現實生活、影響生活作息、以及心思魂牽夢縈等情形出現,就很可能出現成癮的症狀,尤其對於學齡間的青少年及幼童影響最甚,生活離開網路就像行屍走肉般的乾涸。進一步來說,誠如2013年出版的《上網不上癮》一書所提及,網路成癮最大的2特質分別為耐受性的降低,用同樣時間雲遊在網際網路,但快樂感卻逐漸下降,需花更多時間才能讓大腦感覺快樂;以及戒斷症的出現,斷網就會出現躁動、焦慮、憂鬱、不安等情緒障礙。
 套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可從生理、安全、愛(或稱歸屬)、尊嚴、自我實現等角度來解析孩童網路成癮的背後理路。從生理角度來看,網路世界裡的各種聲光效果、性感影音等新奇刺激下,讓好奇心激發探索的慾望;就安全的視角而言,在虛擬世界裡不用與他人面對面接觸互動,表明真實身分,也無需刻意梳妝打扮,能自在且感到隱密;同時,在網路國度中,特別是在線上遊戲的互動,能交到「網公」、「網婆」,以及獲得真實世界得不到的友情,找到屬於自己的歸屬感;此外,也因為在虛擬世界有相當成就被看見,得到尊嚴與賞識;最終,在虛擬遊戲中因過關升級,得到滿足與自我實現,從中找到自己定位與價值意義。
 網路世界樂趣多、聲光效果吸引力大,APP世代的掛網行為,幾乎不可逆。在科技網路急遽發展的時代,人機互動緊密,網路成癮現象將是大眾不可避免要認識與面對的身心發展問題,特別是面對孩童的發展,更需格外的側重,從箇中原因剖析原因及找到對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