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資局統計,馬祖地區4鄉島全年產生不可回收且必須運台焚化的垃圾量超過2千噸,其中以南竿超過1千噸最多,北竿及東引量差不多約4至5百噸,莒光地區最少約2百噸,這些垃圾的處埋費用更高達每年2千餘萬元,平均每噸垃圾處理費要1萬元。
減少垃圾量,就必須真正在生活中做到資源回收、減少垃圾製造的機會。然而,資源回收要做得澈底,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垃圾分類。唯有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去理解及落實,並能進一步的真正融入生活中,始能將正確的垃圾減量觀念深植在心中。解決垃圾問題,首先以減量觀念出發,做到分類回收,最後才是垃圾處理。我們是垃圾的製造者,一天雖只製造出一公斤左右的量,但是全國加起來,所產生垃圾量就相當可觀。因此,我們應可在生活中從減量開始做起,只要稍加用心即可做到。
購物時多考慮一下是否適用?家裏是不是已經有了型式、功能差不多的東西了?能不能重複使用?將來不用時是否可以順利處理?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慎重考慮一下是不是非買不可。垃圾減量的二個重要原則就是「適量不浪費」和「重複使用」,以這兩個觀念出發,生活中處處即可做到「減量」的目標了。上街自備購物袋,少用塑膠袋、紙袋分裝物品,一個人若能少用一個塑膠袋,全國就減少2千多萬個。由此可見,每個人在垃圾減量中均扮演著一樣重要的角色。
選購商品,不買過度包裝的,並儘量選大容量包裝,即可減少垃圾量,也節省開支,對環境污染及節省政府垃圾處理費也有幫助。平日少喝外購的瓶裝、罐裝飲料,使不產生廢瓶罐。尤其利樂包飲料儘量少喝,因為鋁箔包是由二層紙、四層PE、一層鋁箔製成,屬複合材料,因密合而無法回收再利用,很浪費資源。即使回收,也相當耗費人力及時間,不符經濟效益。烹調食物,控制水分含量,以不致產生太多廚餘,在丟棄廚餘前,能先濾掉水分,便於處理。
食、衣、住、行上的需用品都以適量為宜,不要讓自己的衣櫃、櫥櫃裏放著一輩子也穿不到用不到的衣物。而且儘可能重複使用。上班族及學生自己帶便當盒,一年可節省下無數的保利龍或紙餐盒、塑膠袋、筷子;使用陶杯、玻璃杯、水壺,紙杯就可少用許多。用手帕、抹布代替使用紙巾;紙張兩面使用,用後可摺成小紙盒裝瓜果殼;使用再生紙印製信封、信紙、便條紙、影印紙、報表紙等,這些方法均可減少紙量,也可保護森林資源。
家庭是製造垃圾、廢物主要來源。如果每個人減少生產垃圾量,並稍做基本分類後再丟棄,不但可以減少垃圾量,更能使資源循環再利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限的,我們無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透過「節約」來進行有效分配與使用,才能將各項資源的價值做最大發揮。地球,只有一個,保護居住環境、維護資源的永續經營,是最迫在眉睫的全民任務。
社論/垃圾減量 從自身做起
- 2019-12-03